文档详情

二十、 上枢密韩太尉书.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2KB
约9页
文档ID:549431040
二十、 上枢密韩太尉书.doc_第1页
1/9

学校主备人 学 科语文课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课 型课 时2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氧气为文的做法反复朗读,体会“气”“势”过程与方法1、学生读课文,解释字、词、句2、研讨作者行文的真正目的3、体会作者干谒文章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展示的“养气”与“为文”关系重 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难 点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第一课时:一、导语: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同中举人,想进一步发展,就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表达自己的崇敬、谦恭之情,赢得了枢密使韩太尉的好感与赏识,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封“自荐信”解题: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作者及文中出现的人物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十有(yòu)九年 恐遂汩没(gǔ mò) 恣(zì)观 华(huà)山 嵩(sōng) 苑囿(yòu) 冠(guàn)天下 天下之所恃(shì)四夷之所惮(dàn) 且夫(fú)2、学生自读:要求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3、指名朗读课文4、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1、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2、指名分节翻译课文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一词多义:生:      辙生好为文 生性、平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出生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拜见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同“现” 然: 故决然舍去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连词,但是虽:          虽无所不读 虽然 虽多而何为 即使                 北顾黄河之奔流 看、望    顾: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三顾茅庐 拜访     古今词义: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邻里乡党人              今义:政党、集团向:古义:以前,先前       向之来                       今义:方向游: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览,游泳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写作内容第二课时一、导语:苏辙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进士,但他写给韩琦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求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无法相比的明确: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苏辙当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接见这个意思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二、研读:(一)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苏辙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二)交流讨论结果:只要学生能大致讲出理由即可,不要求准确、全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问题的机会,只要能说出以下内容就说明学生已初步读懂了课文: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三)深入理解课文:1、提问: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说的明白些就是: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文气”是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苏辙的观点说的再明白一些就是:文章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写文章的方法不是学会的,写文章的人要善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提高艺术修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2、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在修养→养气司马迁:行天下→丰富外在阅历→养气二人养气的途径不同,但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学生读相关内容)作者在第一节末总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养气的结果学生读相关内容3、提问: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教师小结:因为在苏辙看来,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总之对他来说不足以养气所以苏辙“决然舍去”4、提问:作者马上道明了“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呢?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5、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从这里看到苏辙认为养气的途径(养气的途径有加强内在修养和丰富外在阅历两条)哪个更重要?(丰富外在阅历)这样作者就很自然的将结识韩琦纳入丰富个人外在阅历的话题之中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补充:苏辙的赞颂是否言过其实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

《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至此,苏辙非常曲折而委婉地将自己希望得到韩太尉接见的意思表达了出来7、后两节中作者进一步将希望得到韩琦接见之意明确表达了出来请说说是哪些地方?8、小结: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四)韩琦对这封信为什么会击节称诵,归纳写作上的特点:1、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写起(还可以从名人感兴趣的话题谈起);2、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3、作者非常尊重太尉,委婉地提出见面请求三、练笔:试借鉴苏辙的做法,请给自己仰慕的名人写一封信,表达希望你去拜访时能得到他的接见之意板书设计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 内心的品德修养(孟子)养气 丰富的外在阅历(司马迁) 交友不广 求贤豪长者阅历 见识有限 缺少经验 见奇闻壮观求见韩琦 求见之切 求教之诚 表明志向 为学 为政教学反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