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读、乐读、争着读.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42686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愿读、乐读、争着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愿读、乐读、争着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愿读、乐读、争着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愿读、乐读、争着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愿读、乐读、争着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愿读、乐读、争着读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教学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应重视朗读训练。然而,许多同学到了高年级每次到朗读时总是不敢开口,特别是请个别同学朗读时,主动举手的同学总是寥寥无几,因此,朗读教学总是不尽人意。通过观察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二是部分学生没信心,怕读错或读得不好会被别人笑话。针对上述情况,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合理评价学生的朗读

2、。新课标提倡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我觉得这点提得非常好。因为只有这样的氛围才可以打消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愿读、乐读、争着读。首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伙伴,和学生一起读书。这样,学生才能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才会喜欢读书,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愉悦。其次,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有了尊重、赞赏,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营造出来了。那种“怕”的紧张情绪自然就消

3、除了,同学们也愿意开口读了。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学生有无兴趣,是训练成功与否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训练置之不理的话,那老师做的再多工作也是徒劳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其中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

4、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甚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而且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都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会高。例如,小语六年级上学期山中访友一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所拜访的是一群自然界朋友,它们中有庄严的老桥、挺拔的大树、智慧的悬崖、活泼的云雀,全文以拟人的手法,凭借清新的笔调,灵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么一篇富有新意的文章,我带着学生怎样去拜访这些老桥、露珠、山泉、云雀等各个生命的化身,与他们相遇,与他们对话呢?

5、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个朋友讲话的口气都一样呢?告诉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象特点(年龄、身份、心情、环境),如见到老爷爷老桥,心里对“老桥”充满着深深的敬意,读时要表情舒展,眉宇含情陶醉,语气生动。为了让朗读焕发新的生命力,朗读出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我设计了趣味诵读游戏,跟老师对比读,跟同学对比读,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享受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读出神采、读出韵味的机会。此时的读再也不是机械的张口,而是神采飞扬地读!三、常教常练,提高朗读的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小学生易记也易忘,为了让他们能“巧”,我们首先要让他们“熟”。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寻找一切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早读课很多老师就不会利用,只让学生自己读,老师在一旁看着。如果老师能亲自带读课文或组织带读的学生带读,这样经过一个系统的、阶段性的训练过程,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总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应该继续研究探索,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