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42683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

2、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_的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

3、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

4、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

5、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五、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

6、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六、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

7、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平实和生动之分。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

8、、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无适合的原

9、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的意思

10、是 ,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与实际不符);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说明内容),使读者_

11、。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

1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0.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1.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2.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3.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4.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