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41757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 在工业文明诞生之前,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两大主要文明,人类历史则主要是这两大文明的历史。数千年来,众多游牧民族先后生息繁衍在亚欧大陆的广阔草原上,创造和传承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明,推动着世界文明史不断向前发展。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活跃在亚欧草原上数百年的匈奴民族承上启下,做出巨大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游牧文明的先驱者。一公元前209年,匈奴部落首领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第一次竖起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旗帜。同时,也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建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里程碑。匈奴游牧政权的建立,使过去名号不一、互不统属的诸多游牧部

2、落、部族联合在匈奴的旗帜下,形成了在活动地域、人口构成、生产生活形态、社会制度及风俗习惯等方面较为稳定的、族称统一的匈奴民族,标志着在亚欧草原上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民族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匈奴政权建立前,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北方草原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我国古史传说时代,这里就成为世界游牧文明的摇篮之一,出现了最早的游牧人部落、狄、昆夷、猃狁、荤粥、山、土方、鬼方等等。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游牧部落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他们时大时小,此消彼长,被统称为“ 狄”,匈奴就是其中之一。“匈奴”一名见诸我国史乘是在公元前4世纪末,(史记秦本纪)载:是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1(

3、卷110)此时的匈奴,已经成为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及至战国后期,以匈奴为代表的这些游牧部落、部族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为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的基础。据王国维考证,昆夷、猃狁、荤粥、鬼方等名称基本上都是对匈奴先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2说明匈奴正是由这些游牧部落为主干,不断吸收其他人口万分而形成的。匈奴民族的形成,结束了过去北方草原诸多游牧部落、部族独立发展的历史,此前散布地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也形成了百川归海、汇于一处的局面。因此,匈奴人自然而然地 成为了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集大成者。匈奴游牧政权的建立和匈奴民族的形成,又使匈奴有足够的力量去征服周围更多的游牧部族。匈奴立国

4、后,冒顿单于东征西讨,“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处羊河南王。 1(卷110)”此后,又征服了居于北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族。公元前2世纪70年代,匈奴右贤王用兵西域、中亚一带,征服了月氏, “定楼蓝、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空前的大统一,形成冒顿单于所谓的“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1的局面,匈奴政权的统治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北亚草原。活动在该地域内的各游牧部落、部族在匈奴政权的统治下,消除了以往彼此之间的壁垒,获得了在相当大范围内相互交往的必要条件,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形成了空前规模的交流。伴随着这种大规模交流而来的

5、,则是以前各自孤立发展的游牧文明要素和更丰富的游牧文明,这样,匈奴又成为了这种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游牧文明的当然代表。匈奴游牧政权的建立,说明当时匈奴社会已然踏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3(卷162)司马迁所说的“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行而记云”1(卷110)正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跨入文明时代门槛后,由于其统治范围广大,社会内部相对安定,匈奴社会开始在广泛融合各游牧部族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了更全面、更发达的文明形态匈奴游牧文明。匈奴游牧文明是非常典型的游牧文明。其社会经济基础是游牧业,即“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卷110)

6、匈奴“贵种”诸王 “各有分地”,属民位的游牧只能在“分地”的范围内进行。在较为安定可靠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匈奴人发展了相当发达的游牧业。但游牧经济的先天不足脆弱性及产品的单一性;决定了匈奴社会经济必须辅之以狩猎、产品交换等活动。史籍中记载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1(卷110)这反映出狩猎业在匈奴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同时,匈奴社会中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匈奴人的商贸活动则尤为活跃,不仅在匈奴社会内部以及与东胡、西域、中原之间进行,同时还通过西域与中亚、罗马帝国发生了间接的贸易关系。其中尤以与西域、中原的贸易规模大

7、、重要性突出。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定居的游牧民族,往往正好有商业精神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做了他们的特征。”4(卷411)匈奴政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是“行国”体制。5其主要特点是军政一体、划分左右翼的“左右二元体制”6(卷414)以及社会组织中的十进制等。同时,匈奴社会还保持了氏族组织的外壳和部落组织的形式。匈奴人每年进行三次盟会,其主要内容是决定军国大事、“课校人畜计”等。匈奴的法是习惯法,多由以往的习俗与禁忌演变而来,即所谓“纳礼入刑”。“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1(卷110)这样的法与同一时代的汉律相比较,

8、要宽松、简捷、易行得多7,反映着匈奴游牧文明的特点。匈奴的军事体制是全民皆兵,即所谓“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1(卷110)匈奴的战法,最为突出的是善于运用距离奔袭,大规模包抄以及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可以说他们是运动战的创造者,匈奴的军事训练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1(卷110)成年“甲骑”主要是通过经常的集体狩猎或实际战斗得到军事训练。匈奴人的宗教信仰带有明显的萨满教特点。据记载,匈奴人“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月劢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1(

9、卷110)有巫者,出兵必占吉凶,敬仰天地日月,有崇拜偶像的习俗。自冒顿单于立国到公元89年、90年、91年北匈奴三次败于汉朝军队,匈奴民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活跃了整整三个世纪。8(卷113)此后,匈奴人或是入居中原,或是融入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然而,开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匈奴人的一次大规模西迁,又改变了中亚、东欧草原上游牧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公元前 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五单于争立”的内讧。争夺的结果,匈奴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拥戴呼韩邪单于;一部分则成为郅支单于的属众。后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击败到郅支单于。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率众离开故地,“向西到今天俄属突厥斯坦去碰碰自己的运气”9(

10、67)其势力从伊犁河畔一直扩张到咸海草原。郅支单于率领的这部分匈奴人在巴尔喀什湖以北到咸海一带的草原上停留了数百年,直到4世纪70年代,西迁匈奴的后裔渡过伏尔加河、顿河,征服了阿兰人,进攻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大多数东哥特人屈服于匈人的统治之下,而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进攻,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匈奴人顺利占据了乌拉尔山到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袤草原之后,又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占了匈牙利平原。441年,匈奴首领阿提拉向东罗马宣战,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服。6世纪中叶,西迁的匈奴人被来自亚洲的阿瓦尔人打败,并且被融入可瓦尔人之中。9匈奴人最终退出世界历史舞台,消失在众多亚欧民族之中。但是,西迁的匈奴人

11、在自己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把西亚草原、南俄草原、东欧草原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使包括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在内的诸多游牧民族成为自己的臣民。结果,在当时的西亚、东欧草原上,再次形成了与冒顿单于及其以后时代匈奴帝国相同的局面:一方面,各游牧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游牧文明不断地融合到匈奴的游牧文明之中;另一方面,匈奴也把自己的游牧文明扩展和传播到了更大范围。匈奴又一次起到了游牧文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汇聚融合、传承扩散的重要作用。二匈奴游牧文明对后世亚欧草原游牧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亚欧草原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游牧文明传承区域。正是在这里,匈奴民族在近800年的时

12、间里,先后驰骋在东起兴安岭,西至多瑙河广袤的亚欧草原上,征服、吸收了众多游牧民族,将这一范围内的众多文明成果融为一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匈奴游牧文明。也是这里,他们又经历了由盛到衰的痛苦历史过程,逐渐消失在其他民族中间,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所创造的游牧文明成果,并没有因他们的消失烟消云散,而是在广阔的亚欧草原上被众多游牧民放所传承、发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这一范围内,没有哪个主要的游牧民族与匈奴游牧文明没有关系:此前各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明成果汇入了匈奴游牧文明,此后各民族所传承的游牧文明又都程度不同地与匈奴游牧文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匈奴对游牧文明影响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即对亚欧草原

13、各游牧民族社会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如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匈奴游牧文明对后世亚欧草原游牧文明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匈奴民族消失后,许多匈奴游牧文明的要素和成果依然在被诸多游牧民族传承和发展磁卡,有的甚至穿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雾霭,流转至今。有学者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评论:“在后世的毡乡生活中都不免或隐或显的再现匈奴的身影。”10(449)从匈奴人之后亚欧草原游牧文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这段评论的中肯和精当。亚欧草原上的许多民族吸收了大量的匈奴人口万分。最典型的事例,除了前文述及的阿瓦尔人之外,还有我国历史上的鲜卑人、突厥人

14、。匈奴西迁后,2世纪初留在我国北方草原的匈奴人有10多万落,约50万人,他们在鲜卑人兴起之际融入了鲜卑人。马长寿先生指出:“鲜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以檀石槐为首的鲜卑部落军事联盟。”1(29)据计算,匈奴盛时人口约有150万左右。这就是说,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融入了鲜卑人。11(28)鲜卑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与后世包括蒙古民族在内的蒙古语族各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突厥人与匈奴人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周书突厥传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12(卷50)而属于突厥系统之一的敕勒人,“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13(卷103)他们在族源上的渊源关系

15、是显而易见的。匈奴人的游牧业生产方式为后世几乎所有亚欧草原游牧民族所继承。当然,这并不是说各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都照搬了匈奴的一套,但他们受到匈奴游牧生活方式的强烈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据记载,突厥人“随水草迁徙”,所从事的游牧业生产基本上与匈奴相同。14(卷84)蒙古人也是如此。匈奴人及其先民所创造的家畜的驯养、改良、杂交等生产技能,如骆驼的驯养、骡的生产等,也被许多游牧民族所继承。15(第15章)匈奴人生活方式对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同样流传久远。这里,主要从居所、服饰等方面略加探讨。史载:“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1匈奴人居住的这种穹庐式毡帐,即为流传已久的“蒙古包”。直到今天,它依然是阿尔

16、泰语系诸游牧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在服饰方面,据学者研究,汉代西域各民族的服饰与匈奴服饰基本相同,“即以兽皮及毡布为裘、褐、长袍,裤子口小。”15 (520)这样的服饰,在今天的草原上也还不难见到。匈奴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军政一体、左右两翼和十进制的社会组织形式。匈奴以后的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也都程度不同地采用过与此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蒙古族所曾经采用过的军政一体、左右两翼和十进制的社会组织形式极其相似。直到今天,在内蒙古的县级地方行政区划上,依然可以看到左右两翼二元体制的踪影。匈奴人在军事方面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骑射,是匈奴人的基本战法。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不与敌人近距离接触,尽可能地使自己少受伤害,又可以有效攻击敌人。在冷兵器时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无不精于此道。在“善骑射”方面,他们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