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附表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8MB
约78页
文档ID:549407156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附表_第1页
1/78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附表目录1 总则 12 工程简况 33 组织管理43.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43.2 各观测小组职责74 沉降变形观测9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9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9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0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2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3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15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7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7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225.3观测技术要求25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8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8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26.3观测技术要求34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8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原则387.2变形观测频次397.3变形观测资料要求40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1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1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28.3观测技术要求42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43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43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44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47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47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4810.1数据传输流程48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50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52附件6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60附件二:附表62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62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63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64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65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66附表6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67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68附表8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69附表9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70附表10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71附表11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72附表12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73附表13 沉降设计值表74附表14 断链表751 总则1.1.1 为满足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1.1.2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大西客专站前施工—8标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1.1.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1.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1.1.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1.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运专线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246号)(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8>《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 77号);(10> 《大西客专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1.1.7本实施方案内容与设计要求如有不一致的地方,以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为准。

2工程简况新建线路自原平西站引出,向南经忻州、阳曲后接入太原枢纽,自太原南站引出经介休、洪洞、临汾、运城后,在永济跨越黄河进入陕西省,经大荔、渭南、新临潼至西安北本线自北向南经过恒山低中山区、忻定盆地、系舟山余脉丘陵区、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渭北黄土台塬及关中平原正线全长678.4km站前工程-8标段线路位于临汾市辖内的洪洞县、尧都区、襄汾县、侯马市、运城市新绛县境内,线路北起洪洞西站站前端DK497+230,向南跨在建临汾北环高速、309国道,设临汾西站,后并行汾河、跨越规划长临高速设襄汾西站,向南跨越河晋高速设侯马西站,出站后线路跨越侯西铁路、大运高速公路进入峨眉岭隧道群至标段终点DK596+633,标段全长99.295km3 组织管理3.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3.1.1指挥部成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领导小组:中铁十二局集团站前施工-8标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总工程师:许双庆局指专职工程师:郭兴标各工程部总工程师十一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十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八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新绛梁场沉降观测小组七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五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襄汾梁场沉降观测小组四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三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临汾梁场沉降观测小组二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一项目部沉降观测小组图3.1.1中铁十二局集团站前施工-8标段沉降观测工作组织构成图3.1.2 人员及仪器设备要求指挥部总工任组长,成员由指挥部专职工程师、各工程部总工组成;各工程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

根据管段长度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按5km设置一个小组,每组成员3~4人人员、仪器配置见下表沉降变形观测小组人员序号姓名组别职务备注1熊良宝测量队长一工程部2许晓第一小组组长一工程部2刘志峰第一小组组员一工程部4刘国龙第一小组组员一工程部5李兴文第二小组组长一工程部6齐敬国第二小组组员一工程部7崔耀武第二小组组员一工程部8任山虎测量队长二工程部9于庆涛第一小组组长二工程部10苏曹曹第一小组组员二工程部11杨云丰第一小组组员二工程部12杨洪先测量队长三工程部13刘畅第一小组组长三工程部14高杰第一小组组员三工程部15崔飞翔第一小组组员三工程部16李才贵测量队长四工程部17冉庆亮第一小组组长四工程部18任国华第一小组组员四工程部19孙长兴第一小组组员四工程部20陈亚鹏第二小组组长四工程部21段亚洲第二小组组员四工程部22李志飞第二小组组员四工程部23张威第三小组组长四工程部24严帅第三小组组员四工程部25张君第三小组组员四工程部26崔继云测量队长五工程部27文欣第一小组组长五工程部28徐多龙第一小组组员五工程部29吴天德第一小组组员五工程部30曾志华第二小组组长五工程部31余军第二小组组员五工程部32韩彬第二小组组员五工程部33张鹏伟第三小组组长五工程部34沈浩第三小组组员五工程部35王朕第三小组组员五工程部36陈鹏测量队长七工程部37周龙第一小组组长七工程部38李生强第一小组组员七工程部39赵子亮第一小组组员七工程部40王涛第二小组组长七工程部41桂龙第二小组组员七工程部42李金喜第二小组组员七工程部43卫文攀第三小组组长七工程部44杜文第三小组组员七工程部45刘建伟第三小组组员七工程部46李生美测量队长八工程部47杜宾第一小组组长八工程部48郭永正第一小组组员八工程部49赵一龙第一小组组员八工程部50宁强第二小组组长八工程部51梁忠第二小组组员八工程部52朱成鹏第二小组组员八工程部53郭跃跃第三小组组长八工程部54李鑫第三小组组员八工程部55马景兆第三小组组员八工程部56张玉平测量队长十工程部57席晨阳第一小组组长十工程部58杨喆杰第一小组组员十工程部59李俊峰第一小组组员十工程部60赵亚飞第一小组组员十工程部61王 平测量队长十一工程部62杨 争第一小组组长十一工程部63陈永银第一小组组员十一工程部64张晓斌第一小组组员十一工程部65范洪蛟第一小组组员十一工程部沉降观测仪器分组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出厂编号分组所属工程部备注1徕卡DNA030.3mm340421第一组第一工程部2TRIMBLEDINI030.3mm730124第二组第一工程部3电子水准仪DNA030.3mm340602第一组第二工程部4徕卡DNA030.3mm340522第一组第三工程部5徕卡DNA030.3mm340451第一组第四工程部6徕卡NA020.3mm第二组第四工程部7徕卡DNA030.3mm340432第三组第四工程部8电子水准仪DiNi030.3mm707260第一组第五工程部9电子水准仪DNA030.3mm340423第二组第五工程部10全站型电子速测仪TC1201+0.3mm231398第三组第五工程部11徕卡数字水准仪DNA030.3mm340450第一组第七工程部12徕卡数字水准仪DNA030.3mm338896第二组第七工程部13徕卡数字水准仪DNA030.3mm3389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