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40616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作者:路阳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05期晚清教育改革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个多世纪前,清政府为 维护自身风雨飘摇的统治地位,被迫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就是 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一、科举制度与八股文的危害科举制始于隋朝。隋文帝首先下诏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设置进 士科,考核应试者对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见解,科举制度从此正式诞生并沿用。明成化年 间,科举取士制度大为变更,不仅继承北宋改试经义之法,而且格式固定,据此形成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

2、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的文体,即“八股文”。清承明制, 教育及应试重心都在八股文上。这种死板的特殊文体使试子无自由发挥之余地,严重束缚知识 分子的思想及才华,造成举国人才匮乏的局面。八股文使学子埋首故纸堆中,多不事科技,不 知世界大势,误国误民,成为晚清一切危机的根源。直到鸦片战争,此种腐朽的取士制度受到 西方近代教育思潮的冲击。无奈之下,清王朝实行教育改革。二、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分为三个阶段,即洋务教育、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清末新政 时期的学制改革。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洋务教育辛酉政变后,为适应“中外和好”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的

3、一些开明士大夫掀起以“自强”为 目的希图御侮的洋务运动,洋务教育随之出炉。1. 兴办新式学堂。“ 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为洋务教育的重要方针之一。洋务学堂包括外语学 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其中,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即其时的外语学堂,福州船政学 堂为最早的军事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为著名的技术学堂。这些学堂均中西兼学,引入物理、数 学、外语等西学,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这恰是其时科举与学堂并行的原因之一。2. 京师同文馆之争。洋务运动使中国官僚分为洋务派与顽固派。京师同文馆之争是近代中 国第一次文化之争。洋务派顶着顽固派的压力坚持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引入西学的自 然科学,使教育改革未走回头路。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