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40494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原产地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海关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试卷 A卷原产地规则课程考核论文海关管理系_10_级 物流管理专业 1001班 姓名 朱依梦 学号0351100139_论文得分阅卷人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其对应的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非模式原产地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优惠原产地规则是“亚非模式”原产地规则的代表之一,也是全球三大优惠原产地规则模式之一。全球化浪潮下,传统上全面的从价百分比标准为主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中体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类型不同决定了其优惠原产地规则制定侧重点不同

2、,反过来,优惠原产地规则又会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当今国际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自由贸易区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至2010年底,全世界建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已达300多个,WTO的所有成员国都已经加入一个或多个自由贸易区。近年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合作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原产地规则为代表的“亚非模式”,也是全球三大优惠原产地规则模式之一。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取决于其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家的国内产业结构和处于全球

3、产业链的位置。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状况:2001-2010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变化表单位:亿美元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贸易差额金额同比金额同比金额同比当年比上年同期2001232.294.70%183.856.00%416.155.30%-48.44-48.442002311.9834.40%235.6928.30%547.6731.70%-76.29-27.852003473.2751.70%309.2531.22%782.5242.89%-164.02-87.732004629.7833.10%429.0238.70%1058.835.30%-200.76-36.742005749.9

4、919.10%553.7129.10%1303.723.10%-196.284.422006895.2619.37%713.1428.79%1608.423.37%-182.1214.1620071083.6921.00%941.3932.00%2025.0825.90%-142.339.8220081169.747.90%1141.4220.90%2311.714.00%-28.32113.9820091067.14-8.80%1062.97-6.90%2130.11-7.80%-4.7123.6120101545.6944.80%1382.0730.10%2927.7637.50%-163

5、.62-158.9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各年贸易统计数据整理。从上表可以看出,自从朱镕基总理签订框架协议以来,中东贸易量都是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率,即使遭遇2008经济危机短暂的低迷,但是从去年开始,又继续大幅增长。由于东南亚国家属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其橡胶、柚木、棕榈油、木棉、金鸡纳霜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而中国的谷物、蔬菜和锌、铝、铅等矿产品是东盟所需要的。在产业上,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 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所以中国东盟双边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商品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且原有关税壁垒较高,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

6、贸易创造效应,上表就是最好的证明。东南亚国家2001年200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 单位: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文莱11610097119124柬埔寨7989116126132印度尼西亚5343384658老挝6361616676马来西亚183181173195231缅甸6150667371菲律宾86909397115新加坡277273293321349泰国110102109117134越南961041151301442001年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亿美元)(亿美元)()2001年117575096.543.32002年12

7、7106207.748.82003年141708509.960.02004年1590911547.472.52005年2259114221.262.9资料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都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外向型经济为主,且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工业竞争力水平上属于同一个档次。因此,双方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相似性,中国与东盟均以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特别集中在如服装、鞋类、组装类电子产品以及日用品等品种上。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仍然会选择从具有了显著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进口这类产品。因此,双

8、方间的相互贸易都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所以,贸易转移效应该不会很大,况且贸易转移效应是不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综上所述,建立CAFTA 必然会扩大区内贸易往来,但不可能造成很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双边的贸易开展,以及各国的产业政策的调整。至于优惠原产地规则方面,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以从价百分比标准为主、其他原产地标准为辅的标准。其要求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成分占其总价值的比例不应少于40,增值率可以在区域内完全累积。这种模式俗称“亚非模式”。相比之下,欧盟的“泛欧累积模式”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北美模式”都是以税则归类改变标准为主,

9、我个人觉得之所以采取从价百分比标准,是因为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分布的位置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制造加工业大国,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东盟各国也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该地区原产地的规则必须以维护国内加工业的正常发展以及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为目的,采取从价百分比为主的标准。然而,欧盟与北美地区的各国,其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上游和下游位置,掌握了微笑曲线的两端,国内很多劳动密集产业大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在进出口方面,加工制造的比重相对较小,对商品的归类认定就显得相对突出。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10、以从价百分比标准为主的原产地规则对于进出口商来说,有诸多不便,因为国际贸易中的大多数产品都包含数国的增值贡献,怎样判定价格的占比,具体的操作都比较繁琐,且认为主观因素较多。相比较而言,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具有客观、公正和可操作性等优点。所以许多国家开始放弃“亚非模式”,更多的采用以税则归类改变为主的混合模式。在亚洲,由于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与新加坡、美国与新加坡、美国与澳大利亚等缔结贸易协定的影响,传统上全面的从价百分比标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保留在东盟、中国与东盟、新加坡与新西兰、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等有限的协议中,像日本与新加坡、泰国与印度、泰国与澳大利亚等协议以及跨洲自由贸易协议

11、已经放弃了这一模式,采用了以税则归类改变为主、其他标准为辅的复合标准或者选择性标准。非洲也同样如此。可以看出,与20世纪70,80年代相比,人们对原产地规则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国家不再把它视为纯粹的技术规则,而是作为一种可资利用并可以带来巨大利益的贸易措施。从最初设计时的中立目标(避免贸易偏转和优惠利益外溢)到现在的多样化目标(如促进区内投资、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某些产业的既得利益等),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功能不断增强,反映在规则上就是各种标准的综合运用以及特定产品原产地规则的大量增加。从中不难看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类型不同决定了其优惠原产地规则制定侧重点不同,反过来,优惠原产地规则又会

12、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深刻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不仅要调整国内经济结构,还要调整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通过已经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区的平台,改变“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制定合理周密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引导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评分表格内容评价要求权重得分规范性论文体例格式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体例格式符合学院标准要求20%论点明确有正确论点且能使用相关材料来支持观点20%结构合理有概述、论证和总结等主要部分,结构严谨20%体现的知识、素质及能力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文献查阅、研究能力;任务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20%创新性角度新颖,对所述问题有独到见解,或分析、论证方法新颖20%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