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39363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湿地旅游开发方式2012年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已将湿地保护的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成立湿地保护区,并适当在区域内发展旅游业,从而使发展和保护相辅相成。为此,有专家表示,“只有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才能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双赢。” 也许正是为了突出湿地与旅游的这种紧密联系,“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成为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案

2、例浙江:西溪模式实现“双赢”本报讯(何娅)2月2日,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的第16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仪式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2003年开始实施的综保工程取得重要成效,西溪湿地在保护性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已经形成了世界湿地界知名的“西溪模式”。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西溪模式”简单说来就是根据西溪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找到了一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走好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木”、摸索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度”。这种模式就是既倡导湿地公园这一定位,又坚持积极保护的方针,从而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同时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把保护与合

3、理利用统一起来,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西溪湿地模式中关于西溪湿地的征地拆迁、投融资渠道、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经营管理、湿地监测等方法成为了国内其他湿地乃至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外专家学习和研究的模板,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更是将西溪湿地作为2012年世界湿地日“湿地与旅游”宣传活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全球进行推广。黑龙江:湿地开发有章可循本报讯(驻黑龙江记者 张爽)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黑龙江省在湿地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的开发就是有效的保护”这一理念,加强规划和法规建设,以确保湿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

4、展。来自黑龙江省旅游局的消息,哈尔滨松江湿地、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大庆当奈湿地、鸡西兴凯湖湿地、黑瞎子岛湿地等,2011年接待游客数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黑龙江省是湿地资源大省,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七分之一,种类齐全,面积全国最大。尤其是黑龙江省有沼泽湿地427万公顷,约占全国沼泽湿地的三分之一。大面积的天然沼泽湿地,景观多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水鸟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为了使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2011年,各相关单位出台了多部湿地旅游规划和法规。2011年7月,黑龙江省召开全省湿地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过

5、7项措施,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即完成黑龙江省“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报批;推进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标污水向湿地排放;开展湿地认定工作;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哈尔滨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游客有条件进入湿地亲近自然,实现湿地的旅游功能,哈尔滨一直遵循松花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湿地。”2011年5月18日,哈尔滨市政府常务会议颁布实施了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管理办法,为促进“万里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培育松花江湿地旅游品牌,规范松花江旅游经营管理,发挥了积极的制度保障和

6、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安全工作实施方案、松花江湿地旅游工作监管实施方案、哈尔滨市水路旅游客运管理规定和针对旅游船舶监管的多个湿地旅游相关法规。据黑龙江省旅游局介绍,下一步全省湿地旅游发展将在哈尔滨龙头带动下,坚定不移地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搞好湿地的保护性开发,提升湿地景区接待能力。加强湿地景区管理,指导景区科学运营,合理定价。帮助景区找准定位做好促销宣传,促进景区与旅游市场接轨。做法保护湿地我们在行动湿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定义有所差别。1971年多国签署的拉姆萨尔公约给出了较全面的定义,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7、,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目前世界各地共有1994个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总面积约1.92亿公顷。2011年被称为湿地之年,既是湿地公约成立40周年,也是“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颁布实施10周年。据统计,在我国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有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550多个;国际重要湿地41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其中12处国家湿地公园于2011年10月正式挂牌,然而,这样丰富优厚的湿地资源同时却是脆弱的。2月2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报告称,30年来,中国(未包括港

8、澳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如今,湿地保护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相继编制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实施规划,制定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制定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完成80%以上,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42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495万亩,恢复湿地34.5万亩,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1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共同发起了“保护湿地,我们在行动”大

9、型系列公益活动。2月2日,第16个世界湿地日浙江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西溪湿地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山东省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强化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济南市今年将争取完成湿地保护立法,加速建立湿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前景湿地旅游大有可为湿地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据1971年多国签署的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的数据显示,国际重要湿地中至少有35%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观光活动。我国拥有众多湿地,且类型多样、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优越的湿地旅游资源基础。无论是浙江省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黑龙江省哈尔滨松花江湿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湿地都使人感受到保护

10、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带来的好处。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湿地公园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景区,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旅游资源提升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既让公众共享美好的自然资源,又可产生收入用于贴补湿地保护,循着这样的思路,不少地方都做出了一些成功探索。据了解,日前,西溪湿地公园刚刚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湖湿地公园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湿地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据估算,全球与湿地相关的旅游业消费每年大约为925亿美元。良好的湿地旅游业管理,给湿地保护区、地方和国家各层面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旅游业的收入转而直接用于湿地保护管理,这样,旅游业

11、与湿地长期的保护措施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也是比较务实的做法。国家旅游局相关司室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阶段,我们大量的旅游产品将逐步从文化观光型转向生态度假型,在这个过程中,湿地旅游作为兼具旅游与环保双重功能的生态型旅游产品是大有可为的。相关专家表示,直接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科普旅游是湿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形式,同时,园区服务与管理是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策开展负责任的湿地旅游湿地旅游是游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极佳方式,湿地美景留给游客无限的“风光”享受和感受。但是,如果人人都在破坏湿地的基础上体验湿地风光,那么终有一

12、天,湿地将风光不再数据显示,自20世纪初以来,在北美、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过度开发已使超过一半的湿地遭破坏。为此,世界各国已从多个层面着手开展湿地保护。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使用湿地概念的国家,如今至少有25个州已制定了湿地保护方面的法规。在另一个发达国家加拿大,政府对湿地的保护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候鸟栖息地、沿海湿地、鱼类栖息地以及工程实施中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的泥塘、沼泽、泥潭和泥沼。日本在法律上对湿地的保护也相当严格,任何填埋或者拓干湿地的活动都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对湿地先破坏后重建的保护方式并不理想,因为湿地一旦遭破坏就很难恢复原样。加州大学

13、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大卫莫雷诺-马特奥斯对世界各地数百个湿地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湿地退化后,即便再过100年,它原本丰富的植被以及土壤中的碳储存量也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这将大大影响湿地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对此,湿地公约秘书处称,目前,湿地公约还没有对“湿地与旅游”予以特别关注,但也因此,湿地与旅游这一议题更加值得期待。秘书处认为,可持续的湿地旅游将为所在国及社区带来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湿地保护,但不可持续的湿地旅游则会为湿地保护带来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由于旅游业能给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当地政府一般乐于看到旅游业的大发展,

14、但应该想到,缺乏合理的旅游规划和有力的控制管理,会导致游客过量涌入,酒店、别墅、房产违规开发等,这些将对湿地环境及野生物种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据记者调查,一些地方在湿地开发过程中,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的资金所占比例很小,甚至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兴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全世界80%的湿地都在退化,而我国从1949年至今有50%的湿地消失。因此,要进行湿地旅游开发,必须妥善解决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众多专家的意见也具有有着高

15、度的针对性和一致性: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要千方百计保证湿地原生态,保持它的野味、野趣和野性,保持水体、滩涂、岛屿、山林、草地、水生植被等自然生态本底。同时,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内容包括:怎样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如何对湿地各种动植物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怎样落实各项奖惩制度等。声音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与规划所负责人马晓龙科学规划是开发的基本原则湿地及周围往往可以形成很好的生态系统环境,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湿地旅游开发也确实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开展湿地旅游必须要在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任何不合理的利用、不科学的做法都会对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作为湿地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合理的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但必须说明的是,规划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的实施、运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所以,一方面要强调规划的科学性作用,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做好了一个规划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更应该强调规划的执行力,落实到实处才是关键。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对游客负责任态度的培养。客观地说,由于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较晚,人类对湿地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