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291571.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386041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29157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29157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29157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29157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歌鉴赏29157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29157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29157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291571【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21.(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2.(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

2、,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若容,号楞伽山人。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纳兰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玩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身上。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

3、,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

4、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

5、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

6、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

7、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

8、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作品简析】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

9、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以眼前所见(实写)推写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

10、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注释】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洪深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

11、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

12、之河”,遂致高祖大怒。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

13、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 望湖楼晚景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4.(8分)(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

14、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作者介绍】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他是刘攽之兄,1046年(庆历六年)中进士第二名。累迁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曾奉命出使契丹。擅长研究春秋,不拘泥于前人评注。有春秋权衡、

15、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赏析】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