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37302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1年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模拟卷(三)说明:试卷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第I卷一、(共3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头骡子载(zi)着一位神甫(p)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儿。B.荔枝壳却是粗糙(co)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jn)裂片。C.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y)目标的艰难跋(b)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D.脸上瘦削(xio)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jin)或一轮

2、,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蝉蜕 端祥 偃仰啸歌 眼花瞭乱B.轮廓 简陋 变换莫测 全神灌注C.昵称 憧憬 妄自菲薄 孽根祸胎D.震慑 斡旋 迫不及待 金璧辉煌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经典理应站在你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时地与你的生命主体与灵魂核心进行最具本质意义的对话、交流乃至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于宋人画的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A.启事 辩论 韵律B.启示 辩解 韵律C.启事 辩解 韵味D.启示 辩论

3、韵味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B.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C.我要走在农庄附近的小路上,看看紧靠着土地过活的悠然自得的人们,我将为光艳动人的落日奇景而祈祷。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功败垂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4、。B.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于谦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C.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6.填入下句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我仰视天空, 。这场残酷的战争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冥冥之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与此同时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A. B. C. D. 7.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父亲好像安慰我似的拍了拍我的肩膀。B.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

5、的良心。C.一个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D.想想自己幼年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整理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C.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沁

6、园春雪等。其中“沁园春”只是词牌名,和内容无关。D.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文体,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讲究文采,多以议论为主。赋体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乐琴书以消忧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恐惧殊甚B.且相如素贱人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7、( )A.复驾言兮焉求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C.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D.临清流而赋诗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贻笑大方13.对下面论语节选中“君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A.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B.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C.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

8、D.指的是作君主的人。1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证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B.我的四季:“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C.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此处运用了排比手法,连用三句“会对故乡失望”,强调了整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故乡真正

9、彻底的失望和悲叹。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此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15.对“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

10、。这儿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输大破曹军。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二、(共20分,每小题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而一18题。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

11、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

12、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把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有删节)16.对本文第二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

13、的线索。17.对文中倒数第二段画线句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经世致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18.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内容的一项是( )A.自然是美好的。B.自然是永恒的。C.自然是文化的源泉之一。D.中国文人在自然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怀 鲁 迅郁达夫真是睛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

14、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19.找出对第节中“晴天霹雳”分析不当的一项A.喻鲁迅死讯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B.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紧张。C.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震惊和悲痛。D.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20.在整理的另一篇文章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