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37292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1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

2、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 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5(2009年高考江苏卷)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

3、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6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

4、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8.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所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B在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C在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9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

5、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植类的生物量10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 BC D11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生

6、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 1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二、非选择题13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 (2) 数量主要由_和_决定;若容器内饲

7、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14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材料二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

8、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1) 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_原理,为充分利用_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_。(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15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2) 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3) 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4) 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