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37003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计算.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的量浓度与计算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浓度1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溶质B的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2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是,nB表示溶质B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3将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稀释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同理,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遵循稀释定律:c(浓)V(浓)c(稀)V(稀)。问题思考1将标准状况下1 L氨气溶于1 L水中,得到的溶液是2 L吗?若不是,还需要哪些数据能求出该溶液的体积?答案不是,还要知道溶液

2、的密度。2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一部分,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吗?答案不变。一、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两个关键:(1)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求其物质的量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Na2O、Na2O2NaOH,SO3H2SO4等。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45H2OCuSO4。特殊物质:如NH3溶于水后溶质为NH3H2O,但计算浓度时是以NH3分子作为溶质。(2)准确计算溶液的体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体积,应根据Vm/求算。典例1 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V mL,溶液密度为d 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3、m g。(1)用w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2)用m、V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3)用w、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4)用c、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解析(1)S100 g(溶解度定义)(2)c1 000 mLL1 molL1(3)c 0.25dw molL1(4)w%100%答案(1)100 g (2) molL1 (3)0.25dw molL1(4)%变式演练1(1)若某饱和溶液的密度为 gcm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溶解度为S g,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分别是什么?答案(1)w100% c变式2:标

4、准状态下H2O中溶解的NH3气体有,形成的此溶液的密度为0. 9g/cm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变式3:标况下一个干燥的烧瓶中充满HCl气体后,缓缓加水使气体溶解,加满一瓶水后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假设气体全部溶于水)二、溶液的稀释与混合1溶液的稀释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物质的量也不变,得m1w1m2w2或c1V1c2V2例1:80H2SO4溶液100克加水稀释到40,需加水 毫升?答案:100 10mol.L-1的硫酸100ml,加水稀释到4mol.L-1,需加水 毫升?答案:150例2: 40KNO3溶液20克与60KNO3溶液30克混合后溶液密度为1.16克

5、/毫升,则:、混合后溶液质量分数为多少?、混合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用100克水溶解多少摩尔KNO3可以配成上述混合溶液?变式:80H2SO4溶液100毫升加水稀释到40,需加水体积 100毫升 (填 2溶液的混合(依据混合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守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将3p%的硫酸与同体积的p%的硫酸混合得到q%的稀硫酸,则p、q的关系正确的是_。q2p q2p q2p q2时,如H2SO4溶液、HNO3溶液,w2p%;当12时,如氨水、酒精溶液,wbc Bbac Ccba Dcab解析由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判定规律知,硫酸溶液密度大于1 gcm3,故ba;氨水密度小于1 gcm3,

6、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则ca。故答案为B。答案B变式演练2将a%的酒精和(100a)%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酒精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为()A大于50% B小于50% C小于或等于50% D大于或等于50%答案C题组一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下列各项是否正确。(1)1 molL1 NaCl溶液含有NA个Na()解析只有物质的量浓度而无溶液体积,故无法计算。(2)将0.1 mol氯化铁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含有0.1NA个Fe3()解析两处错误,一是“溶于1 L水中”,二是没有考虑Fe3的水解。(3)1 L 2 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Mg2数为2NA()来

7、源:学科网ZXXK解析没有考虑Mg2的水解。(4)等体积、浓度均为1 molL1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解析磷酸为弱酸,不能完全电离;盐酸为强酸,能完全电离。故氢离子个数之比小于31。(5)1 L浓度为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解析CO的水解,离子数目减少。(6)10 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 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解析溶质的质量稀释前后没变,溶液的浓度稀释减小,体积变为原来的10倍,但溶液的质量比原溶液的10倍要小,故质量分数稀释后大于9.8%。(7)一定温度下,1 L 0.50 molL1 NH4Cl

8、溶液与2 L 0.25 molL1 NH4Cl溶液含NH物质的量不同()解析浓度越小,NH水解程度越大。故两溶液的NH的物质的量不同。(8)1 mol 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解析1 mol K2SO4 中含有阴离子物质的量为1 mol,则所带电荷数为2NA。(9)1 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有0.1NA个Na()解析1 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含有0.2 mol Na,故错。(10)常温下,100 mL 1 molL1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解析考虑CO的水解,阴离子包括CO 、HCO、OH 总数大于0.1NA。(11)常

9、温下,1 L 0.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2010江苏5A)解析无论NH 水解与否,根据元素守恒N元素总是0.2NA。(12)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解析NA个Na就是1 mol,溶解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不是1 L,则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 molL1。2已知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非挥发性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该溶液的沸点就越高。则下列溶液沸点最高的是()A0.01 molL1的蔗糖溶液 B0.01 molL1 的CaCl2溶液C0.02 molL1的NaCl溶液 D0.02 molL1的CH3COO

10、H溶液答案C解析题目中“非挥发性溶质”要理解清楚,首先排除D项中易挥发的CH3COOH。而C项离子数在单位体积中最多,故选C。题组二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3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A0.1(b2a) molL1 B10(2ab) molL1C10(ba) molL1 D10(b2a) molL1答案D解析把500 mL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100 mL , 向一份中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使钡离子完全沉淀时,

11、可知原溶液c(Ba2)为10a molL1,同理知原溶液中c(Cl)10b molL1,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求出c(K)10(b2a) molL1。 4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17V22 400)/(22.422.4V) Bw17c/(1 000)Cw17V/(17V22 400) Dc1 000V/(17V22 400)答案A解析由c molL1由上可推知:设溶液的体积为1 L由c可得ww因此只有A项不正确。5在a L Al2(SO4)3和(NH4)

12、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 mol BaCl2,恰好使溶液中的SO完全沉淀;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 mol NH3,则原溶液中的Al3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A. B. C. D.答案C解析由于产生c mol NH3,则必定有NH c mol,使SO完全沉淀需Ba2 b mol,因此SO有b mol。根据电荷守恒:2c(SO)c(NH)3c(Al3),则3c(Al3) molL1 c(Al3) molL1。6(2006全国理综,13)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Al3)0.4 molL1,c(SO)0.8 molL1,则c(K)为()A0.15 molL1 B0.2 molL1 C0.3 molL1 D0.4 molL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