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9358312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要历史必修2课件【共两课】【兴旺的古代农业】教材解读: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进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根底。小农经济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心集权制度形成进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进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但是随着社

2、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进展,成为阻碍生产进展的因素。方法指导: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学问,充分预习好课本学问。课上采纳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乐观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奇妙地引导学生主动熟悉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舞学生进展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拟,大胆答复,乐观发言,为学生展现自我供应时机和平台。教材整合: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良是生产力进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

3、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进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根底。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消失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

4、,(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憧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感知目标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现,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把握根底学问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讲授新课(一)早期的农业生产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熟悉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进展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

5、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采纳列表的方法,根据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挨次,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浇灌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进展的根本状况。2、展现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根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化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根底,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进展进步的根本缘由,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终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地位,使学生增加

6、爱国意识。(三)小农经济的困难成长,1、展现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争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展答复。第一小组争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其次小组争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争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争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争论,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力量。2、展现材料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

7、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请答复:(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4)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归纳我国古代农业进展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争论答复后展现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

8、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主要观点:农夫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夫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挡自然灾难的力量差;生产、生活条件艰难。(4)古代农业进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夫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从历史地位、生产构造、根本特征、根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争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现。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进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生产构造: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根本特征:农

9、业生产精耕细作。4、根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学问拓展: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夫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安康进展的重要课题,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进展历程,结合农业进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展现: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爱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进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课堂小结: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进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

10、古代社会的主要根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进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进展。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详细,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承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围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绽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根底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学问构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乐观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欢乐,在欢乐中追求学问,在把握历史学问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进展。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重点讲解】简要分析古代中

11、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及其重大成果生产力是社会进展的最终打算力气,是社会进展的终极动力,古代手工业是原始社会晚期,随着其次次社会大分工脱离农业,形成的独立生产部门。农业、手工业生产是文明进展的根底,中华文明在农业生产上长期居于世界地位。和原始农业一样,我国的原始手工业生产也是历史悠久,素称兴旺的。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展,为社会供应了进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构造变化的根本缘由。中国古代以冶金技术、制瓷业和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超群、工艺精湛、质量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一、技术超群的冶金业1.冶铜技术:我国的青铜铸造主要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其中以商周器物最为

12、精致。2.冶铁与炼铁的技术整体状况:中国使用铁器是从春秋时期开头的。战国时期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展。冶铁与炼铁技术进展的主要史实:战国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当时人们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西汉时期开头使用煤作为冶铁原料,创造并推广了淬火技术和低温炼钢技术;东汉时期,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我国的冶铁水平长期于世界;魏晋南北朝创造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始终保持世界地位。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瓷器的创造和制瓷业的进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瓷器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头

13、烧制陶器,这是制瓷业的起源。商代工匠们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良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的温度和施釉技术,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东汉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到达成熟阶段。早期生产出的是青瓷,后来又生产出了白瓷;唐朝时期,消失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特别,还消失了着名于世界的唐三彩;两宋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名窑,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朝进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和制瓷技艺明清时期,的瓷器产地许多,其中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至精精致的瓷器,莫不长于景德镇”。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的表现有:镇上有很多专为皇室贵族烧制

14、瓷器的官窑,还有大量为满意百姓需要而生产的民窑;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开一代未有之奇”;明朝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根底上,烧制出多种彩瓷,其中的五彩瓷,颜色绚丽,图案装饰内容丰富,寓意吉利的占多数,“画必有意,意必吉利”;清朝时期,创造了珐琅彩,颜色艳丽,效果犹如油画。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古老的“丝绸之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消失了丝绸的生产;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进入兴盛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大增,促进了丝织业的快速进展;隋唐时期,我国的丝织业水平更高,丝织品种类更多,对外销售也更广。在丝绸之路沿线,有

15、很多汉唐丝织品出土。中国的丝织品,深受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宠爱。古代西方始终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2.明清时期丝织业的鼎盛:明清时期,丝织业的进展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丝织业的鼎盛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了的丝织业中心: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在那里都设有官局,特地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明朝中期以后,为市场生产的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苏州的民营丝织业集中在城东,“比屋皆工织作”,杭州的民营丝织业聚拢在城东北,“机纾之声,比户相闻”;明代中后期,苏州、杭州的丝织业消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萌芽在清朝前期还有肯定的进展。其次,丝织技术的超群:明清时期使用的花楼机,构造简单而周密,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操作,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特地织造精致的丝织品;丝织品种类繁多,“五色炫耀”,“皆极精致”。【难点分析】简要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状态、地位及其突出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即已从农业中分别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兴旺”,这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所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局面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