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356105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课题一 金刚石 石墨和C6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1)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2)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3、情感与价值观(1)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2)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实验准备:器材: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 氧化铜粉末 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

2、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讲授新课: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C)阅读课本 小结: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2、石墨(C)阅读课本 小结: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介绍:木炭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现象:红色褪去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用途:阅读教材,总结

3、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金刚石 碳元素组成石墨(两种单质) (一种元素)(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3、C60阅读课本 小结: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2、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炭: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

4、,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讨论: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1、常温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5-5,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讲解: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1)可燃性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解: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点燃讲解: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 C O2 = CO2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

5、一氧化碳点燃C O2 = CO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小结: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2)还原性实验:演示实验6-2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高温现象: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原理:C +2CuO = 2Cu +CO2 高温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讲解:C +CO2 = 2CO (吸收热量)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总结: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碳氢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点燃 空气充足:C O2 = CO2点燃空气不充足:C O2 = CO2点燃2H2O2 =2H2O还原性高温C +2CuO = 2Cu +CO2高温C +CO2 = 2COH2 +CuO = Cu +H2O作业: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