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四院一路走来.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35198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四院一路走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四院一路走来.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四院一路走来(之一) 叶剑英元帅曾题词盛赞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也是我们铁四院勘察设计工作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四院人不惧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团结一心,一往无前,走过了创业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辉煌历程,为建设中国现代化铁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谱写了壮丽篇章。为适应“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于1952年9月4日发出关于调整铁路组织机构的决定,当年9月18日铁道部下达部令公布调整全国铁路新线勘测设计各级机构组织定员表(发文铁劳组52字第260号),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西北、西南、东北、中南四个

2、地区铁路设计分局。衡阳铁路管理局负责中南设计分局筹建工作(1953年1月1日,铁道部将该局改组为广州、柳州两个铁路管理局)。筹建队伍在武汉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坐落在武昌杨园四美塘建新里338号(现为54号)的武北机务段机车库,设计分局机关后来搬至杨园桥梁新村东北角通往长江边群胜船厂路旁的一幢两层小洋楼,1953年2月4日,铁道部设计局中南设计分局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挂牌成立。1958年铁道部第四设计院搬入杨园和平大道旁新建的四层办公大楼办公。铁四院建院的1953年底,共有职工16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9人(有大专以上学历126人)。那时装备非常简陋,主要有卡车17辆、吉普车4辆、经纬仪18架、

3、水平仪6架、收发报机17台、机动钻12台、手动钻17台、土壤试验器3套、罗盘仪15个、地质罗盘仪34个、晒图机1台、手摇计算机27台、英文打字机2台、华文打字机2台、速印机2台、自行车50辆。建院早期,外业测距使用的是竹尺或钢尺人工拉链,劳动强度大,差错率高;测角、测水平用的是游标式经纬仪和老式水准仪,精度低;钻探机具大部分是人力钻机;内业计算靠算盘和计算尺,计算绘图缓慢。后来陆续引进一部分光学经纬仪和有符合水准器的的倾斜式水准仪。铁四院干部职工在如此窘迫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铁路建设宏伟事业豪迈起航。中南设计分局边筹建边执行勘测设计任务。1952年底,第十五勘测设计总队承担湘潭至重庆线、杭州至宁

4、波线勘测设计;第十六勘测设计总队承担黎塘至海安线勘测设计;后来增设的第一勘测设计总队承担鹰厦线勘测设计。其中黎塘至湛江铁路(全长315.57公里)于1954年9月动工兴建,1956年元旦交付运营。“一五”期间,铁四院勘察设计建成交付使用的新建铁路有黎湛、鹰厦、孟平、汤鹤等铁路共长1132公里。这是铁四院打基础的时期,在新线总体设计、技术标准采用、线路方案比选以及大型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均有提高,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铁四院一路走来(之二)新中国成立前,铁路建设不仅数量少、设备简陋,而且布局不合理,运输效率极其低下,中南华东地区尤其如此。建国后,铁道部制定全国铁路建设全面规划,中南华东地区

5、成为铁路路网建设重点区域,客观上为铁四院的线路选线及站场枢纽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铁四院积极参与铁道部组织的历次路网规划研究设计,1953年建院至1966年“文革”13年间,勘察设计铁路项目即达到22193线路折算公里。老一代四院人记忆最深刻的是1964年至1965年川汉铁路35万平方公里大面积选线工作。1964年,毛泽东主席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提出加快三线建设。铁四院积极投入湘黔、焦柳、襄渝、川黔等连接华中与西南地区铁路的勘测设计。当年9月,铁道部下达关于加速修建西南铁路动员全路支援勘测设计和施工力量及有关问题的指示,11月20日,铁四院即在四川秀山成立4101总队,执行川汉线勘测设计

6、任务,在35万平方公里内进行大面积选线。毛泽东主席对川汉铁路选线十分重视,1964年12月14日作出重要批示:“资源、线路都要用两三年时间认真调查。” 1965年2月4日还对北京修建地铁作出指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勘察设计人员认真贯彻落实“精心设计”思想,克服山高林密、溶洞峡谷等困难,提出多个比选方案。1965年9月25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铁道部部长吕正操陪同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铁四院制作的川汉铁路模型听取设计方案汇报。川汉铁路选线为以后兴建襄渝、湘黔铁路提供了比选条件。在世纪之交,铁四

7、院遵照铁道部铁路网主骨架“八纵八横”通道规划研究研讨会纪要要求,进行了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广通道、沪昆通道、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同至湛江通道、陇海线、西南至华南通道、重庆(成都)至南京(上海)沿江通道等规划研究。铁四院以艰苦扎实的工作,为我国各个时期铁路网骨干线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郑州枢纽是铁四院勘察设计的重要枢纽项目。该项目二十世纪50年代启动至80年代初完成。按总图规划,陆续建成郑州北编组站、郑州站、郑州东等九个站、一个线路所及相关工程。郑州北编组站为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上行系统及相关工程含上行三级三场、交换场、子场和下行峰下线等工程,于1978年至1980年完成施工设计,设计规模为

8、到达线13条、调车线36条、出发线15条;交换场10条,子场8条。整个编组站排列着上下行共130多股轨道,蔚为壮观,日均办理车数约27000辆,被铁道部称为“铁路设计中的好范例”。1982年被国家评为“七十年代优秀设计”。1986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甲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郑州枢纽成为铁四院拳头产品,享誉国内业界。1987年11月,由铁四院主编的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获得铁道部国家标准设计一等奖。 铁四院一路走来(之三)四院人“技术报国”的思想即使在“文革”动乱时期也丝毫没有动摇。1966年1月,铁四院承担了当时全国铁路建设重点

9、工程,全长753公里的焦枝铁路勘测设计,该工程于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1970年8月,铁四院展开全长883公里的枝柳铁路勘测设计,工程于1984年1月建成交付运营。焦枝铁路和枝柳铁路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历经“文革”和“抓纲治国”这一我国建设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四院人积极排除各种干扰,发挥聪明才智,努力促进这条长达1636公里的我国南北钢铁运输大动脉建成,在困境中创造出了旷世奇迹。现在这条线路已经改造成电气化铁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时勘察设计的另一项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襄渝铁路。1967年5月,铁四院执行襄渝铁路胡家营至丹江口莫家营段全长174.5公里勘测设计,提出汉江和

10、堵河两个设计方案。1969年7月,铁四院领导和襄渝铁路勘测设计负责人在铁道部副部长苏杰带领下,到北京中南海向李先念、陈云等中央领导汇报襄渝铁路线路方案。1970年7月30日,国家计委召开会议,余秋里主任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加速襄渝、阳安、侯西铁路建设的指示。襄渝铁路铁四院于1970年7月至9月完成胡莫段施工设计,1972年9月工程接轨通车,1976年9月襄渝铁路交付运营。这期间铁四院还勘测设计了几上几下历时较长的皖赣铁路。皖赣铁路自芜湖枢纽火龙岗,经宣城、宁国、屯溪、祁门、历尧(景德镇南)、乐平与浙赣铁路贵溪站相接,全长539.9公里,其中宁国至历尧段长303公里。铁四院1957年以后曾先后进行

11、过勘测设计,但未动工建设,直至1967年到1974年,火龙岗至宁国和历尧至乐平才分段建成通车。1973年3月,铁四院开展宁国至历尧段勘测设计,当年开始施工,至1981年12月在祁门接轨,皖赣铁路全线通车。那时勘察设计人员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除了勘察设计仪器设备、资料箱,还随身携带着衣食住行各类用品,包括帐篷、活动屋架、灶具等等,用嘎斯或解放牌汽车送至现场。那时不像现在公路网发达可以乘车直达现场,如果勘察现场不通公路,就只得肩挑背扛蚂蚁搬家似地将设备和营具运到现场。职工人人装备一套“两箱一板”,一个箱子装勘测设计资料、一个箱子装衣被,一块木板搁在两个箱子上即可在上面睡觉也可在上面办公。粮食和蔬菜

12、副食就地采购,职工自带碗筷凭饭票菜票到食堂就餐。勘察设计人员外业生活相当辛苦,大家长期同吃同住同工作,互帮互助,相处融洽。遇到雨天或节假日,会因地制宜组织球类棋类牌类比赛或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文化娱乐活动,大家称其谓苦中作乐,自得其乐。 铁四院一路走来(之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铁四院推动改革发展,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1982年8月,铁四院根据铁道部铁路企业全面整顿规划纲要要求,进行经济责任、岗位责任制等“五项工作”整顿。1984年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立专门小组,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考核责任人,按一定格式制作成镜框,悬挂在办

13、公室显眼的地方。铁四院名称对内改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公司”,对外改称“中国东方工程咨询公司”;1985年9月仍恢复原名“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1984年8月,铁四院确定在承担广茂铁路腰古至茂名段勘测设计任务的院腰茂分公司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试点,这是全院第一个 以项目为核算单位进行经济承包的项目。任务结束后,腰茂分公司还拿出一部分盈余的钱买了一批人造革手提箱送给全体参战人员和相关单位人员作为纪念。1988年全院由技术经济责任制转变为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按考核结果决定分配,实行将工作量和奖金挂钩,打破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为了打破计划经济制度对企业发展的桎梏,铁四院在兄弟设计院中较早实行了内

14、部浮动工资和内部职称,当时我们称之为“内部粮票”,如果调离铁四院,浮动工资和内部职称就失效了。一直到后来政策对完全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赋予了一定的经济支配权之后,浮动工资才进入档案工资。现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广泛深入人心,但在那时可不是这样。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经济意识、市场意识,铁四院曾举办各类讲座宣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还曾在灯光球场组织过“跳蚤市场”,让职工将家里多余的、或用过的旧日常用品拿来交易,在交易中体验市场交换。铁四院家属区长期封闭的临街的住户,逐渐有人开始将临街的窗户改造成门面做生意、或出租收租金,现在这些当年福利分房时没人要的地方如今都成为了摇钱树一样的黄金宝地。为了将技术

15、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软土队率先将粉喷地基加固技术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控爆所也在此时将控制爆破技术推向市场,铁四院依靠这两个“拳头产品”,在路内同行中带头破开了通向路外市场的坚冰。那时的“全院皆喷”打开了计划经济下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开始把眼光投向路外、投向市场,开始思索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领域的问题。后来我院有了第一个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河南信阳水厂,有了武汉阳逻电厂专用线工程总承包,有了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广州地铁设计,有了武汉市司门口蟹式人行天桥、海口市互通式立交桥。从现在铁四院开拓路内外和海外市场经营的规模来看,以上这些都已经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和

16、事业单位的体制下,却是勇敢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在兄弟设计院中开了风气之先,开启了铁四院驶向市场经济大海的胜利航程。 铁四院一路走来(之五)一代又一代四院人怀着“技术报国”理想,在铁四院开始职业之路和人生之路;铁四院凭借人才和技术优势,与时俱进,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推动了中国铁路设计不断创新。1978年至2009年,铁四院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工程设计优秀软件奖、科技进步奖、以及优质工程大奖共有65项,其中有12项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大奖。包括获得金奖4项:即1985年建成交付运营的亚洲最大铁路枢纽郑州枢纽被国家评为“七十年代优秀设计”,徐州枢纽扩建工程设计获199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铁四院总体设计的京九铁路1999年8月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广深准高速铁路2001年1月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获得银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