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3402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联考试卷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

2、修醉翁亭记) 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李煜的相见欢。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ru智的老人,村里人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A)。有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为难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惠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睛,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老

3、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 ”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B)。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创业亦如此。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ru( )智 狡黠(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3)为文中A、B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备选词语:询问 请教 抉择 挑选A B (4)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3分)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1)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人人都有一个形象的绰号,比如宋江

4、因仗义疏财、及时救人于水火被称为“及时雨”,戴宗因行走如飞被称为“神行太保”,鲁智深因 被称为“ ”。(2)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 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文中的“我”的名字是 ,对“我”性格影响最大的人是 。 4、为搭建学校经典教育交流学习平台,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决定开展以“中华诵,经典教育”活动,选拔诵读优胜的班级参加市级“中华诵,经典教育”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1)请你为此活动拟一则活动标语。(4分)(2)九(1)班打算在班

5、里进行一次参加诵读比赛的竞选活动,下面是晓薇同学的演讲词,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4分)各位老师、同学:A我在课堂上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B这一点大家妇孺皆知。同时,我以前参加过朗诵比赛,有临场经验。希望大家支持我,请投我一票!A句语序不当,可修改为; B句中有成语使用不当的毛病,可将“”一词改为“”。()学校要求每个同学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你的父母不同意你买,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可以了,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你将怎样说服你的父母呢?(分)二、阅读(55分)阅读下文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一 (18分) 向字典鞠躬薛景文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

6、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 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 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唱成了y。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 z y”。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 j y,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为z,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

7、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中的“纶”(gua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

8、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

9、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5、第一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6、第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段主要论述了 。(8分)7、下面这

10、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A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8、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4分)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

11、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二 (22分)点燃一个冬天游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

12、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

13、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响,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呦,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

14、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