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339962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 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

2、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 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

3、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

4、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

5、,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引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

6、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引入新课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2、图中“ ”表示 ;“ ”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2-48后,(1)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2)做题,要求个别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用色彩鲜艳的图像,并且通过学生

7、的亲自动手,加深学生的印象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思考对所讲内容有整体认识海洋生成和发展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屏幕用动画演示海洋生成和发展观看动画用动画生动直观地表现板块运动,加强感性认识。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加深了理解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

8、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看录象通过直观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思想上带来震撼地震的危害如此严重!火山和地震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上

9、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学生看屏幕的图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回答营造探索、讨论的学习气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知识通过自主讨论来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讲地震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进

10、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分发材料“地震的有关知识”阅读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学生讨论、回答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结本堂内容。总结、归纳思考、与教师一起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加深认识。板书设计第四节 海陆变迁三、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目,将学生分组进行知识竞赛。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A全球分

11、为七大板块B各大板块是稳定的C各大板块都有“内稳边活”的特点D各大板块都朝同一方向运动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B我国人类劳动破坏的结果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A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A褶皱山脉B深海沟C裂谷或海洋D海岭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分布在 板块与 板块、 板块和 板块的接触地带。7、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8、“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A应立即逃跑、跳楼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