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32820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网络摘录)*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 *性爱密码 *梦的解析 一、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1、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2、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

2、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 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

3、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 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 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 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 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

4、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 ,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 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 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

5、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 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 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 。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 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

6、,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 “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区别而又紧密联系。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 ;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 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 ,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从联系上看,自我和 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同时,自

7、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 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

8、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 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 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 的本

9、质。 ?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 量发泄作用。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化发展是人们努力缓解和消除挫折、冲突、 痛苦和焦虑等心理过程中,通过一些顺应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连续性与规律性,并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些方 法主要是:求同作用、移置作用与升华作用。求同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

10、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统 中。弗洛伊德认为存在四种求同类型:自恋性求同作用;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强制性求同作用。移置是指心理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种移置作用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弗洛伊德认为, 本能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除了上述肯定现实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紧张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否认现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这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和反向机制等。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三部曲的衔接可能也不会泾渭分明。 不同的意识层

11、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 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 潜意

12、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 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二、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之为科学,其特点是方法,而非所研究的对象,这些方法可以研究文化史、宗教、神话学及精神医学,都不至于丧失其基本性质。

13、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只在于心灵内潜意识的发现。其实,在健康和神经症条件之间并不存在质的差别,健康者也在努力抵制种种困难,其间距离只不过是健康者比神经质者更成功一些而已。 精神分析方法:催眠与自由联想 阻抗分析移情分析 释梦1、 催眠与自由联想弗洛伊德曾向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夏柯(Charcot)学习催眠治疗,后来与J.Breuer合作用催眠术从事癔病的治疗和研究。Breuer曾使一名癔病病人在催眠状态中 回忆起与她的病有关的一切情绪体验,并全部说了出来。病人说出来后觉得心情舒畅,最后症状消失,恢复了正常。他与弗洛伊德于1895年发表了“癔病的研 究”论文,提出一个学说,认为被推到意识以外的情

14、绪体验将大量的心理能力把持住,所以生病,在催眠回忆中把这些情绪都说出洗净了,被阻塞住的心理能力发泄了,因此病就好了。他们把这一方法称为净洗法(catharsis)或发泄法又叫谈心疗法(“talking cure”) ? 后来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催眠术治疗神经症 得不到根治。病人的某些症状消失了,另一些症状又出现,何况有些病人根本不能进入催眠。他设法让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想到什么就立即尽量地说出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同样可获得疗效。弗洛伊德称这个方法为“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好比漂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所觉察到的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潜藏在海平面下

15、的那一大部分则是人的潜意识。发生在很久以前曾引起过情感强烈波动的一些生活事件,表面上似乎被遗忘了, 实际上并未从记忆中消失,只不过被压抑到潜意 识中。与这些事件相伴随的被压抑的情感,并未善罢甘休,而是蠢蠢欲动,造成各种心理冲动, 可影响个体行为,或成为患病的原因。让病人通过自由联想,回忆过去遭受情绪创伤时的情景, 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使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得到“发泄”,并对它进行分析可使病人 痊愈。 2、阻抗分析咨客表现出联想的不够自如,常表现出说话中断, 吞吞吐吐或没有什么话可说了。或故意避开一些问题,或则与咨询师辩论。阻抗是不愿把潜意识里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表现,因为他们很怕触动自己的“

16、伤疤”。因为这是一个无意识过程,所以咨客是不知道的。破除阻抗并不容易,这是分析治疗的最艰难过程,也是最费时间的原因。面对阻抗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阻抗的出现也是发 现咨客精神防御机制的重要线索。 3、移情分析在心理咨询中咨客把咨询师当作发泄的对象,这就叫移情。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咨客早年与父母关系的再现,并不是对咨询师的真正态度,这是咨客把早年的 经验移植到咨询师的表现。移情也分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在移情中咨客往往把咨询师当作特殊的人物, 这时候咨客可能对咨询师依赖增强,要求甚多,或对治疗师面前像个小孩或则对治疗师产生爱恋。移情的出现对咨询师是很大挑战,对移情的处理和解释也是 咨询师的重要治疗技术。要让咨客知道她的这些表现是未成熟的心理的再现。移情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在分析学里最难掌握的技术。 4、释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通过梦的分析,可发现神经症患者的被压抑的欲望,并且梦的分析也可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