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326017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高考语文辽宁解析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第I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古代文论中, 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一定时代的文 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 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 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 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2、, 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 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 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 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 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 述向国君进谏之难: “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

3、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 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 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 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

4、 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 确理解它们的含义。B. 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 评论人物的。C. 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 外在的表现。D. 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

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 得当才能成为君子。【答案】 B【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解析】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 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 “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 “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这段文字中的表述可以看出“质”和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而文应时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 西。 B 项中的“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个意义不合原文的意思。【思路点拨】这类题在解答是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找到原文中

6、的表意语境认真比对,就能够把意思 推断出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 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 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 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 作出了高度评价。D. 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 为形式和内容。【答案】 A【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解析】 A 项中“一个人若是缺少

7、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 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 质,所以 A 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这里表意不准确了。【思路点拨】筛选信息,要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境,在进行细致的筛选。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 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不能单凭初读文章后的感觉 草率判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

8、“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 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 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C. 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 质彬彬的动人风貌。D. 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 质朴或过于靡丽了。【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解析】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 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

9、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 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 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 以查出错误的信息。【思路点拨】 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站在全文的高度去筛选并整合信息。比如C项中包含着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两段的信息,如果站位不高,就做不出准确的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 治干称。父忧

10、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 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 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 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 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

11、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 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 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 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 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 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

12、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B .躬耕以养弟妹C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D .至郡,布.恩惠之化3分)干:才能。躬:亲自。宾:归顺。布:宣告。【答案】D【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析】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该解释为“散布、宣传”。【思路点拨】 解答实词题一定要联系语境,因为这道题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如果解 释“布”为“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境 推断和教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 该为“散布、宣传”

13、。5.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 分) 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每去官,辄无私宅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A B. C. D. 答案】 A【考点】对文章内容要点归纳的辨别【解析】这里要表现的是“孙谦为政清廉”要注意筛选出不合这一要求的句子。是谈治政的方法和 效果,再说孙谦的竭尽忠诚。找出这两项后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思路点拨】这类题要求考生要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做到整体上的把握,掌握事件及发生对象,反映的品质特征,或者作品的 思想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排除筛选的解题方法,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6. 下列对原文

14、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 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B. 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 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C 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 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 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

15、远超过别人。【答案】 B【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解析】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 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 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 了。【思路点拨】这道题往往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 要草率。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答案】( 1)(5 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 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2)(5 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推断主要实词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第一句中要注意“嘉”“礼”“异”“效”三处;注意在语境中去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