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32565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版)六国论苏洵三维目标教案六国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再等词语的意义。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2、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2、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2、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3、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

3、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2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

4、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

5、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

6、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4学生熟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对课文熟读成诵。2课后练习二、三、四.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一、检查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

7、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5第5

8、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三、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2引证法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3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五、板书设计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2引证法3例证法第三课时课时目标

9、: 对比阅读苏辙六国论一、检查作业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2检查背诵。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3总结(1)相同点: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2)不同点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

10、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三、布置作业1进一步落实背诵。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四、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1,窃2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3,发愤西向,以攻山西4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5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6,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7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8也,而在韩、魏之郊9;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11、也。韩、魏塞10秦之冲11,而弊山东之诸侯12,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13用于秦而收韩,商鞅14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15。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16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17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18,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19区区20之韩、魏,以当21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22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23,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

12、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24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25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26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27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8,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29尺寸之利,背盟败约30,以自相屠灭31,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32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词句注释1、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2、窃:

13、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3、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4、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5、咎:怪罪。6、疏:粗忽。7、势:大势、形势。8、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9、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10、塞:阻塞,挡住。11、冲:要

14、冲,军事要道。12、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13、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14、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15、“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16、乘:乘势攻击.17、附:依附。18、障:屏璋.19、委:托付。20、区区:小,少。21、当:抵当。22、折:损折.23、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24、摈(bn):排除。25、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26、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27、出身: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