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稿.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931991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教学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桃花源记(三课时)自学导航教学流程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及作品。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3.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二、基础积累1.朗读课文(至少3遍),给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_ 屋舍俨然_ 阡陌交通_ 黄发垂髫_便要还家_ 诣太守_与外人间隔_ 遂迷_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后遂无问津者。3.填空本文作者_,又名_,字_, (朝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农村景物,反映村居生活,因此被称为“_”,

2、代表作有_、_、_。本文是他的诗歌_的“序”。三、整体感知1.解释加点的字词。缘溪行_ 芳草鲜美_ 渔人甚异之_ 欲穷其林_彷佛若有光_ 才通人_ 屋舍俨然_ 阡陌_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 交通_ 悉如外人_ 黄发垂髫_ _ 并怡然自乐_ 具答之_ 便要还家_ 咸来问讯_ 妻子_ 绝境_ 无论魏晋_ 延至其家_ 辞去_ 此中人语云_ 不足为外人道_ 诣太守_既出,得其船_ 便扶向路_ _ 欣然规往_ _ 遂无问津者_2.一词多义便舍船_ 屋舍俨然_ 乃大惊_ 乃不知有汉_遂与外人间隔_ 遂迷不复得路_寻向所志_ 处处志之_ 寻向所志_ 寻病终_武陵人捕鱼为业_ 不足为外人道也_忘路之远近_渔人甚异

3、之_ 具答之_ 处处志之_3.翻译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_(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_(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_(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1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_四、合作探究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4、。(1)写出描写桃花林奇丽美景的语句。(用原文)_(2)写出描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用原文) _ (3)写出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宁静的句子。(用原文)_(4)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语句是哪句?(用原文)_ (5)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_(6)“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_(7)写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至少三个)。_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四个情节。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4.为什么“村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5.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那这地方存在吗?为什么? 6.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

5、桃花源”?(联系背景)7.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浓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意思?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8.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五、当堂训练1.听写。2.完成作业本桃花源记17题。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作业本桃花源记811题学情分析:学生对阅读文言文已有一定的能力,有助于学习本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作品。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3.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完成导学稿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步骤:导入语:一、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读。3.学生展示“基础积累”1、24.学生朗读展示(接龙式)。二、整体感知1.疏通文意(各小组轮流展示)(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屋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向所志:标记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寻找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花林的奇丽景色 具答之:代词,代他们 处处志之:助

7、词,无义(3)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业和邮电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更不必说 今:关连词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形容味道好俨然:古:整齐的样子 今:形容很像2.翻译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8、晋。(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第三课时)一、复习文学常识、重点文言字词及翻译导入语:上两节课,我们主要是积累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领略一下桃花源的风土人情。二、合作探究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请用五字短语概括文章的四个情节。明确:(1)渔人的行踪(2)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一个

9、词来概括其特点。明确:“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奇丽)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明确:“复前行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进入是挑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居乐业)(5)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为什么?这与下文中那一句话相呼应? 明确:“大惊” 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外界的动乱黑暗和人

10、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厌恶战争、与世隔绝)(8) “村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9)为什么“村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3.深入理解(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那这地方存在吗?为什么?明确:不存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联系背景)明确:作

11、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他虚构桃花源,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3)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浓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意思?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明确:“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明确:它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和寄托,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只是一种幻想。三、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无人问津、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阡陌交通四、教师小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所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