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与变质岩复习提纲一 岩浆岩1 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的(50-200km),含有会发物质的,高温、高压、炽热而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P1692 岩浆岩:是岩浆在内力地质作用下,由深处侵入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P1703 造岩氧化物: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常用氧化物来表示,其中含量最多的为SiO2 Al2O3 Fe2O3 FeO MgO CaO NaO K2O H2O TiO2 这十种氧化物,它们的平均含量占岩浆岩的99%,故称之为主要造岩氧化物造岩元素:O Si Al Fe P1714 岩浆岩酸度:岩浆岩是否有足够的SiO2与金属氧化物结合,亦称为Sio2的饱和程度P172 碱度: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碱质与Sio2及其他氧化物相结合,亦称为碱质饱和程度5 主要矿物:对划分岩石大类起决定性作用的矿物 P173 次要矿物: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的矿物 副矿物:含量最少,通常小于1%,在岩石的分类和命名中不起作用 暗色矿物(铁镁矿物):带有深暗不同的颜色,在成分上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 浅色矿物(硅铝矿物):无色或颜色较浅者,在成分上富含SiO2、Al2O3,不含铁、镁的矿物。
长石、石英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可以从岩浆中直接结晶出来,也可以是结晶后与岩浆重新反应而生成的矿物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次生矿物:岩石受各种外部地质营力(如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矿物P1736 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如图所示 7 鲍温反应系列 8 矿物种类与含量的变化:从超基性岩至碱性岩 9 岩浆岩中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暗色矿物随FeO、MgO含量减少而减少 2)随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由基性变为酸性,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多 3)随SiO2饱和程度增加,石英从无到有,当SiO2达到过饱和时出现大量石英 4)随碱质含量的增加,出现碱性长石、副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6 结构:岩石的结晶出呢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 P1777 根据岩石中结晶部分和非晶质部分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分为: P177 全晶质: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颗粒组成 半晶质:岩石由一部分结晶的矿物晶体和一部分非晶质的玻璃质组成 玻璃质: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非晶质火山玻璃组成8 显晶质结构:能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分辨出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结构。
P178隐晶质结构:不能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分辨出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结构 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不等,但变化是连续的 斑状结构: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 似斑状结构: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可分为大小不同的两群,但大小相差并不十分悬殊,而且基质为显晶质9 岩石的自形程度:矿物从岩浆中晶出时按自身结晶习性形成晶体外形的完整程度P179 自形:岩石全部由自形矿物晶体所组成结构 半自形:主要由半自形矿物晶体组成的结构 他形:主要由他形粒状矿物组成的结构 10 研读书本P179-P182的几种交生结构11 构造:岩石中矿物集合体在空间上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P182 (一) 流动构造——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所表现出来的流动构造 (二) 结晶和充填作用 条带构造:岩石由颜色、成分或结构不同的平行条带交替而出现的构造 晶洞构造:侵入岩中出现的原生空洞 气孔和杏仁构造:岩浆喷溢出地表后,在冷却过程中。
岩浆中尚未逸出的气体,上升汇集于熔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岩浆后期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三) 冷凝收缩形成的原生节理构造: 柱状节理 枕状构造:熔岩在水下流动形成的构造12 产状:岩浆岩的产出状态,即岩体的形态,大小以及它们与围岩的关系P186 侵入岩产状 :a 整体侵入岩体:岩床,岩盆,岩盖 b 不整合侵入岩体:岩墙,岩脉,岩株,岩基 喷出岩产状 :a 中心式喷发(点状喷发):火山锥,岩针与岩钟 b 裂隙式喷发(线状喷发):熔岩被,熔岩流,熔岩瀑布 c 熔透式喷发:岩被13 岩浆岩相:反映岩浆岩生成条件的岩石和岩体的特征 P188 侵入岩的相 a 深成相 大于6km b 中深成相 3km~6km c 浅成相 小于3km 喷出岩的相 相产状、形态备注火山通道相圆形、裂隙形火山口;单一、复合、喇叭形、筒状岩颈次火山岩相岩株、岩盆、岩盖、岩盘、岩脉,岩墙火山浅成、火山超成和火山岩脉喷发相组侵出相岩针、岩钟、岩塞岩浆靠机械力挤出地表溢流相绳状、块状、自碎角砾、枕状岩流岩浆溢流出地表爆发相坠落火山碎屑堆积、炽热气石流堆积、浮石流、火山灰流、熔渣流等堆积火山爆发产物喷发沉积相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有陆相和海相喷发沉积在火山作用过程中形成,一般是在火山作用间隙期二 变质岩1 变质作用:由于地球内力作用而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原有岩石的化学组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转化作用 P2352 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 副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 P2353 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 压力 化学活动性流体 P2354 压力按性质及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均向压力、粒间流向压力和定向压力P237 均向压力(负荷压力):由于上覆岩层的重力所产生的压力 流体压力:岩石的粒间的流体物质对孔隙四周所产生的压力 定向压力:由于构造运动或岩浆侵入围岩时所产生的侧向挤压力5 变质作用的类型: P238(1) 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析出的气态或液态物质引起的变质作用2) 动态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变质作用3) 气化水热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4) 区域变质作用:指大面积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5) 混合岩化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产生深部热液和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和交代,贯于变质岩岩中,形成混合岩6) 复变质作用:岩石经受不同变质期次,多次叠加的变质作用6 变质作用的方式: P239~240 (1) 重结晶作用 (2) 变形与压碎作用 (3) 变质分异作用 (4) 交代作用7 变质岩的结构 P244 (1) 变余结构:原岩在变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特征,形成变余结构 (2) 变晶结构:原岩以固态方式使原来的物质发生变质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产生的 特点:1)矿物的自形程度不高,多数为它形或半自形 2)矿物的自形程度只是反映了矿物结晶能力的差别,而不能反映结晶的先后顺序 3)变质岩中出现斑状结构时,变斑晶一般较自形 4)变晶矿物中往往含较多的包裹体,尤其在变斑晶中常见 按变晶矿物的外形分类:1) 粒状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由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显微粒状变晶结构称为角岩结构2) 鳞片变晶结构3) 纤状变晶作用。
(3) 交代作用 (4) 碎裂及变形结构8 变质岩的构造 P252 (一) 变余结构:岩石经变质作用后,仍保留有原岩的构造特征 (二)变成结构: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9 片理:板状、千枚状、片状及片麻状构造中的粒状、柱状、片状等变晶矿物定向排列 三 岩石分类(多重选择中出现)(一)岩浆岩类 1)超基性岩类:a 侵入岩:纯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角闪石岩金伯利岩 b 喷出岩:苦橄岩,苦橄玢岩 2)基性岩类:a 侵入岩:辉长岩,苏长岩,斜长岩,辉绿岩 b 喷出岩:拉斑玄武岩,玻基玄武岩,细碧岩,玄武岩 3)中性岩类:a 侵入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 b 喷出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粗安岩 4)酸性岩类:a 侵入岩:碱性长石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 b 喷出岩:流纹岩,松脂岩,黑曜石,珍珠岩,浮岩,石英角班岩 5)偏碱性岩类:a 侵入岩:正长岩,英辉正长岩,正长斑岩,碱性正长岩 b 喷出岩:粗面岩,碱性粗面岩,粗安岩,角斑岩 6)过碱性岩:a 侵入岩:云霞正长岩,流霞正长岩,霞石正长斑岩 b 喷出岩:霞石响岩,白榴石响岩 7)脉岩类:花岗细晶岩,正长伟晶岩,煌斑岩类,晕煌岩类(二)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千枚糜棱岩,假玄武玻璃 热接触变质岩:红柱石板岩,菫青石板岩,方柱石大理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橄榄石角岩 区域变质岩(重点):1)板岩类:炭质板岩,灰色硅质板岩。
2)千枚岩类:硬绿泥石千枚岩 3)片岩类: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片岩 4)片麻岩类:钾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 5)长英质变粒岩类:黑云母斜长变粒岩 6)角闪岩类:斜长角闪岩层 7)麻粒岩类:紫苏深色麻粒岩 8)榴辉岩类:绿辉岩,透辉石,石榴石 9)大理岩 10)石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