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汇报材料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工作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2009年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XX省财政厅、水利厅批准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对范湖灌区工程进行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批准项目建设总投资为503我们紧抓这一机遇,坚持以田间工程建设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载体,以民办公助为动力,通过对渠系硬化、建筑物配套、泵站建设等,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各村生产生活条件工程自2009年1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在地方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设计改造任务,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使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一、项目基本情况 范湖灌区是末端渠系灌区,土壤肥沃,是我县粮食主产区之一灌区涉及4个行政村,总人口9246人,灌溉面积8076亩本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分为泵站工程、涵闸工程、沟渠护砌等三个部分工程于2009年1月开工,2010年5月完工,完成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沟、渠233万米,块石衬砌渠道3010米,田间砼u型渠衬砌1.994万米,新建斗门30个,涵管57处,倒虹吸53处,水闸6座、新建泵站5座及改造拦河堰一座等。
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872万方,土方回填215万方,砌石0774万方,砼372方,u型槽安装1994万米累计完成投资503.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3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直接为灌区农民服务的项目为了将这件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在项目建设前期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民办公助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契机、转变建设观念、创新建管模式,以田间工程建设为重点,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各村生产生活条件 1、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确保项目发挥应有效益 任何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都将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范湖灌区工程由于建设年代早,受工程建设条件及投资水平限制,渠道设施不配套,输水线路长,淤积严重,灌溉面积逐年萎缩,灌溉效益十分低下,严重制约当地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多次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广泛听取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经过两个月时间的精心调研、规划、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生产需要及投资的可能性,委托设计院编制了《范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了工程建设的布局、规模和形式,确保项目建成后发挥应有的效益. 2、加强领导,组织专班,确保项目建设的组织结构 为了加强范湖灌区工程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保障工程质量,便于统一,协调工作,我们于2009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局、财政局、水利局及项目所在地刘河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刘河镇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组长、项目区所在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在项目实施前召开项目村组负责人会议,村组代表会议,按照“一事一议”的形式与项目区各村签订了投劳折资协议,同时把中央关于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农水建设的精神和小农水项目的建设范围,财政资金的补助原则与补助标准宣传到每家每户;县水利局成立了范湖灌区改造项目的组织机构,组建了办公室、工程、财务、安全保卫等管理机构,并制订了相关制度。
由于组织措施得力、舆论宣传到位、范湖灌区“民办公助"工程项目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明确责任,多方筹资,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为了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我们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按照上级要求投资30万元,保证了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民办公助”项目真正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因此,广泛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做好群众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及工程的正常运行.除了由县政府牵头,多次召开工程项目建设动员会和协调会外,在项目建设实施前,我们将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安排情况向灌区农民公示,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定期公布工程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广大农户监督.由于政策宣传到位,项目建设布局合理、规模得当,农民积极性较高,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规范运作,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建立了社会监理、建设单位、质监站、施工单位、群众代表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每天保证三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对项目中工程量较大,技术性较强的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相关工程施工资质及施工经验的单位承建;对u型槽等用量大的中间产品按照质量优、价格低的原则选定供应商,并派专人长驻生产现场监督预制砼构件的强度、尺寸等标准;在建设过程中,督促施工单位认真落实“三检”制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5、突破发展瓶颈,改革产权制度,确保项目长效受益 以前的农村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普遍存在“有人建,无人管”的现象,成为制约灌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确保灌区水利工程设施改造后合理管护,保障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就灌区改造后的运行管理与灌区用水户协会范湖分会各村签订了书面产权移交协议,并明确了管护制度和措施,采用“农民建设、农民受益、农民管护"的管理模式: ⑴水源单位负责西干渠的维修与管理,支渠由所在乡镇统一协调安排村级协会分片、分段维修管理,斗、农渠由各村级协会负责维护,毛渠和田间末级渠道的维护由受益农户自行负责项目建成后,我们将修建的泵站、水闸、拦河堰、放水口、砌石渠、u型渠等水利工程设施列出详细的清单,移交给灌区用水户协会范湖分会各村,明确产权 ⑵在管理权限上,公用水利工程设施由刘河镇政府统一协调安排相关村级协会维修养护;各村单独使用的水利工程设施由各村级协会自行负责维护,具体责任人在移交清单上签收;各农户田间渠道的维护由受益农户自行负责 ⑶各村用水户协会除上述职责外,还负责本地区的用水调度、水费征收及水事纠纷处理等. ⑷各协会今后每年收取的水费,实行“三七开”,即向供水单位上交收取水费的70℅用于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和上游干渠运行的简单维修经费,其余30℅主要用于项目区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
三、效益情况分析 项目实施后,田间配套齐全,渠道畅通,灌溉保证率和项目区水利用系数得到大幅度提高到,同时解决了一部分旱区死角,实现旱涝保收面积8076亩,其中恢复灌溉面积2856亩,年增加效益5685万元,改善灌溉面积5220亩,年增加效益5283万元,为灌区农民年增粮食9446万公斤,油料、棉花等产量15.16万公斤,年增农业总产值264.90万元,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18.95元 项目建成后,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减小农民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就业创收的机会,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杜绝了因争水、抢水发生的水事纠纷,和谐了邻里关系 项目建成后,理顺了水系,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和环境,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和生态环境;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功能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景观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的理想模式变成了现实 四、工程建设体会 通过项目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国家“民办公助"项目的实施,是党中央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要把这一工作做好、做实,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⑴做好群众工作是基础.民办公助项目真正受益的是农民群众,因此宣传好党的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及工程建成后的正常运行。
⑵搞好科学规划是前提要想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实施前必须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多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 ⑶争取上级支持是关键没有资金的扶持,再高的积极性、再好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因此,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才能解决小农水工程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⑷确保工程质量是核心工程建设的实施,如果没有专业队伍施工,没有专业人员把关,工程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并且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工程施工中必须把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劳力组织难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农民用工实行“一事一议”,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一事一议”成功率不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群众思想较难统一,造成劳力组织困难. 2、投入缺口大,“小农水”建设任务艰巨.国家对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较小;群众筹资能力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稳定的投入来源建议今后加大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O一0年五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