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2843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

2、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

3、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

4、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

5、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

6、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

7、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

8、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

9、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1、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2、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3、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 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

10、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

11、拒绝?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

12、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

13、,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

14、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