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284333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第二章 背景以及必要性6第三章 建设条件20第四章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26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29第六章 建设方案37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9第八章 财务评价57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64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评价66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71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75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要1.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xx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该公司位于xx乡,公司法人代表xx。公司以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牛养殖、奶品经销以及奶制

2、品加工为主,主要经营品种为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牛、鲜奶以及奶制品。公司管理规范,组织健全,现拥有职工300人,管理人员40人,技术人员60人,是辽源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2 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名称: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xx乡建设规模:建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示范场两座,每座年存栏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牛5000头,总共10000头。主要建设内容:建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繁育养殖示范场两座,主体建筑面积54160平方米;引进优质种母牛400头,生产母牛3600头,场区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牛存栏量达到10000头;购置主要设备60台

3、。1.1.3 项目建设方案1.1.3.1 技术来源项目引进乳肉兼用型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以吉林大学为技术依托,采用先进的胚胎育种、人工授精技术和现代化养殖管理办法,确保产品质量。1.1.3.2 进度安排2008年11月2009年5月完成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论证等工作;2009年2月完成初步设计;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4月进行场地平整及现场清理;5月12月进行项目土建及配套设施工程;9月12月完成西门塔尔牛购入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1.1.3.3 组织管理方案该项目由xx公司承建,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公司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经理负责制。下设行政、供销、生产、财务、技术等部门。由供销部

4、负责市场开拓及合同签订。1.1.4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1.1.4.1 投资概算项目建设总投资2.4095亿元,固定资产预算为1.8142亿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4714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2706万元,购牛费8400万,科技费600万元,初步设计费480万元,预备费408万元,涨价预备费371万元,建设期利息463万元;流动资金5952.7万元。1.1.4.2 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2.4095亿元,计划申请财政资金36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8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8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6832万元,向银行贷款13663.32万元。1.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达产后,年平均可实

5、现销售收入16621.4万元,利润总额7500.65万元,所得税2495.61万元,投资利润率31.13%,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23.43%,财务净现值14444.2万元,投资回收期5.21年(含建设期)。1.2 编写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3、农业科技入户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5. 发改办关于请组织申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 2008687号)6、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7、相关技术经济文件、标准、技术规范

6、、经济参数1.3 综合评价本项目以加快德系西门塔尔良种牛的繁育推广为宗旨,从德系西门塔尔牛繁育入手进行良种牛的标准化繁育,可提高全省乳肉兼用牛良种率,优化和调整全省的奶牛以及肉牛养殖及农业结构,保障种奶牛以及种肉牛的供应质量和数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项目建设可辐射带动全省30000户农民发展养牛业,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从而促进奶牛以及肉牛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项目技术先进,投资利润率高,抗风险能力较强,项目是可行的。第二章 背景以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国内外奶牛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奶牛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现有奶牛约1400多万头,奶牛品种以

7、荷斯坦奶牛为主。目前,奶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但是我国奶牛单产水平和饲养效益却十分低下,在2006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为3670公斤,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500公斤,与美加等发达国家平均单产10吨相差近3倍。与发达国家奶业发展趋势不同,我国奶业发展是建立在奶牛存栏量增长的基础上,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从19932004年用十年时间使奶牛单产从1997年的7076 kg提高到2004年8606 kg,单产提高了18%,总产量提高了13%,达到7755万吨,存栏数却下降了5%,全国仅约有奶牛901万头,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饲料消耗和环境污染。正是由于

8、奶牛单产水平的持续提高,自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在奶牛存栏数不断减少的同时,仍然了保持奶产量的增长,从而显著提高了整个奶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奶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高产奶牛的缺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制约奶业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2006年,我国存栏的1363.2万头奶牛中,中国荷斯坦良种奶牛比重仅占1/3。我国奶牛不仅单产低,而且牛奶中的干物质、乳脂肪和乳蛋白等营养成分普遍比发达国家低15%30%。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饲养23头奶牛才相当于发达国家l头奶牛的产奶量,而在防疫、养殖、场地、人工、维持饲料等方面的费用却成倍增加,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奶业向高效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2.1.2 国内外肉牛业发

9、展现状与趋势我国的肉牛业起步较晚,肉牛生产水平还很低,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03年全国肉牛的年末存栏量为1.4亿头,牛肉产量达到532.8万吨,占世界牛存栏总量的9.5%,成为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是我国牛肉产量仅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8.4%。中国黄牛体型小,生长慢,产肉性能低,平均胴体重为130公斤左右(畜牧业发达国家为300公斤以上)。中国牛肉产量仅为美国的1/3,致使中国人均牛肉食用量每年仅为3.6公斤(美国为42.78公斤),而且大多为中低档牛肉,在高档牛肉以及深加工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肉牛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农村产业。在我国肉牛生产

10、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肉牛业地域分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肉牛生产从牧区向农区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998年,西部牧区占全国牛存栏量的16%,全国牛肉产量的70%来自于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这正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兴起和发展的结果。因为牧区超载放牧状况的存在,不但直接危害了肉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牧区的生态平衡,而农区却有大量的秸秆资源有待利用。研究资源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们认为,在中国肉牛的主产区(农区),已经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据调查,农户个体饲养的效益比较好,每头牛可以有300500元的利润。长期以来,由于国

11、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国内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等所需的牛肉,国内无力供应,只好高价进口;对于一般大众所需的牛肉,也由于肉质老、口感差、烹饪费时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国人消费。在国际市场上,国产牛肉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国家牛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质量不符合国外的要求,另外还有卫生检疫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提高牛肉质量是中国肉牛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肉牛业发展战略需要从“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过去的“重量轻质”向“重质轻量”的方向转变。近年来,中国牛肉产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但是,肉牛生产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繁育体系不健全,杂交改良盲目性大;繁殖率低,供种能

12、力差;日粮配合不完善,饲料转化率低;母牛不孕、中毒病及寄生虫病严重;牛肉排酸期长,嫩度品质差;保鲜技术落后等。为此,我国每年要花几千万美元进口国外优质牛肉。我国的肉牛业在20世纪末进入高速发展以来,出现了华北肉牛带、东北肉牛带等产区,出现了上档次的牛肉和可以保证批量供应的肥牛,顺应了以产供销、以销促产的规定,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然而我国的肉牛业仍然深刻地带着原始的经营意识和落后的技术因素,与进口的高档牛肉相比,市场竞争力亟待加强。在2002年,我国牛肉的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稳居世界第3位,按国际标准建立的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厂也已超过100家,并且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意味着我国的肉牛养

13、殖业推向国际市场的商业力量已初具规模。2.2 德系西门塔尔牛情况简介世界西门塔尔弗莱维赫联合会(WSFV,1974年9月,萨格勒布成立)把德系西门塔尔认定为世界上唯一的乳肉兼用牛种并于1999年提出,德系西门塔尔完全可以实现乳肉双高产。2.2.1 牛种来源德国南部地区在17、18世纪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进行本地牛改良,并在19世纪制定了对杂交牛后代进行成绩检测的体系,人们发现了在瑞士育成的一种红白花色的西门塔尔牛身上拥有人们需要的成绩稳定性,育种者决定在德国推广使用它们;在德国它们被称为弗莱维赫(Fleckvieh,德语意为“花斑牛”),在国内被成为德系西门塔尔(以下均称为德系西门塔尔)。从1

14、835年开始,德国开始有针对性地引进进相当数目的弗莱维赫,与本土牛进行杂交。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德国引进了2头不同特征的纯种爱尔夏 (Ayrshire,原产英国)种公牛改良德系西门塔尔,目的是提高德系西门塔尔母牛的产奶成绩和乳房质量。改良的结果使得母牛的产奶量提高,乳房结构更进一步优化,但是产肉性能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杂交后代的杂交优势几年之后就大大下降了。但爱尔夏牛的早熟、耐粗饲料及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对现代德系西门塔尔的发展却起了一定的遗传作用。70年代,德国南部各州陆续引进了几头德国红荷斯坦种公牛与德系西门塔尔杂交,到了80年代,由此产生的后代(含50%红荷斯坦血)的产奶量得到提高,但是产肉

15、量明显下降了。80年代初,牛的销售价格并没有随着牛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而许多人开始大量用红荷斯坦杂交德系西门塔尔,以获取更高的产奶量。80年代初,人们从瑞士选来一头二元杂交的后代公牛(红荷斯坦和西门塔尔各占50%血统)与一头儿子肌肉相对发达的德系西门塔尔母牛进行配种,然后对含25%红荷斯坦血统的后代公牛进行检测。结果是令人兴奋的,Radi和Renner成为其中的佼佼者。90年代初,Radi和Renner的后代除了拥有极高的产奶量之外,产肉量也超过了以往的平均水平。为达到提高德系西门塔尔牛产奶量的同时又保证产肉量,人们最后界定了红荷斯坦在德系西门塔尔血中的比例。随后人们开始着力培育它形成自身稳定的系谱。最终,通过和德国红荷斯坦的定向杂交,南德育成了一种保证产肉量和肉质的同时,产奶量更高、身体素质更好的乳肉兼用型的德系西门塔尔牛。1995年,德系西门塔尔的最新育种目标明确了乳、肉双高的育种方向,即乳、肉均要达到高水平;同时对肉的指标作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力争把德系西门塔尔牛的肉质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根据德国养牛者工会ADR于2003年的统计,德国在册的德系西门塔尔牛数量为652,098头,其中公牛2,279头,母牛649,819头,占德国牛只数量总数的25.3%。2.2.2 育种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