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27746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17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1. 适应性反应的的常见形态学类型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 萎缩的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萎缩两类。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脂肪肌肉肝、肾心、脑)压迫性萎缩 失用性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 老化和损伤性萎缩3. 肥大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分:内分泌性肥大和代偿性肥大4. 鳞状上皮化生简称磷化,最常见的是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5. 细胞水肿(水变性)好发于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性器官6. 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7. 玻璃样变常可分为: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8. 脂褐素又称消耗性色素或老年色素,在细胞

2、中常常位于核周围或核的两端为黄褐色的细颗粒9. 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坏死和凋亡10.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大致可表现为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11.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12.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析出、机化包裹、钙化13. 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形成、邻近细胞吞噬、质膜完整14. 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15. 人体的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体腔、体表、自然管道、淋巴造血细胞稳定细胞: 肝、胰、汗腺、肾小管上皮细胞永久细胞: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1

3、6. 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成分):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新生的纤维结缔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之间,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散在其中17. 肉芽组织的功能:填补缺损、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18.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区别19.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20.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21. 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肺动脉栓塞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静脉或右心附壁

4、血栓22. 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23. 梗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如脾肺肾等梗死灶多成锥形,切面呈楔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常指向门部,底面为器官的表面;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梗死灶呈不规则的地图状;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灶呈节段性24. 梗死的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25.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严重淤血,器官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26. 血管反应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27. 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28.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29. 急性炎症时的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液体

5、的渗出可以稀释毒素;渗出液中含有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的渗出有助于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以利于白细胞的吞噬,在炎症后期形成纤维蛋白网还可以成为修复的支架;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葡萄糖,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可被淋巴引流到局部淋巴结,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30.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自血管游出并在炎症病灶中聚集称为炎性浸润,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症细胞31. 急性炎症的类型:变质炎症,渗出炎症,浆液炎症,纤维蛋白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32. 化脓性炎特点是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33. 化脓性炎分为:脓肿,蜂窝织炎,表

6、面化脓和积脓34. 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35. 急性炎症蔓延扩散种类: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36. 慢性炎症病变以增生为主;慢性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37. 肉芽肿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38. 不典型增生根据其异型性和程度和受累范围可分为:轻度(级):累及上皮层的下1/3;中度(级):累及上皮层的下2/3;重度(级):累及上皮层超过下2/3尚未达全层(最常见的是宫颈上皮内瘤变)39. 肿瘤的构成成分实质和间质40. 肿瘤异型性包括组织结构异型性和细胞的异型性41. 肿瘤的生长方式

7、: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生长(是良、恶性肿瘤共同具有的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42. 肿瘤的扩散包括局部浸润和转移43. 恶性肿瘤的转移有三种方式: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体腔内种植性转移44. 血道转移特点: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在形态上转移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常为多个,散在分布,多接近于器官的表面,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性肿瘤可形成“瘤脐”45.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性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并发性改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等器官,也可引起缺血性改变46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

8、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胰岛素症,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感染)47 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发生于大、中动脉,最好发生于腹主动脉48 AS典型病变的发生、发展经过4个阶段:脂纹(最早),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继发性病变49 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50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因长期供血不足而发生萎缩。急性供血中断可致脑梗死。因脑小动脉壁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形成小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命性脑出血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多,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旋支5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按血管狭窄程度可分为4级:级,2

9、5%;级,26%-50%;级,51%-75%;级,76%5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54 临床上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55. 心肌梗死好发部位:心肌梗死的部位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好发于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56 心肌梗死可分为2型:区域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7. 心肌梗死并发症: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58 良性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可分为3期:功能紊乱期;动脉系统病变期(细动脉硬化、小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内

10、脏病变期(左心室肥大)59 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是缓进型高血压最主要的特征病变60 脑出血常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桥脑和小脑,约15%发生于脑干61. 恶性高血压病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细动脉炎和增生性小动脉硬化62 风湿病主要是结缔组织变态反应性炎,典型病变一般经历以下阶段: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硬化期)63 风湿性心脏炎分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外膜炎64. 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是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65. 风湿性心肌炎的主要特征: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66 风湿性关节炎以游走性多关节炎为其临床特

11、征67 皮肤的风湿性病变可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68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69 亚急性心内膜炎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70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在原有的病变的瓣膜或缺损的间隔上形成赘生物。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细菌菌落构成,细菌菌落包裹在赘生物内部71 二尖瓣狭窄心脏呈梨心形;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呈球形;主动脉瓣狭窄心脏呈靴形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73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是黏液腺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病变:粘膜充血水肿,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合并感染时见较

12、多的中性粒细胞粘膜内杯状细胞增多,黏液腺增生、肥大,浆液腺黏液化,黏液分泌亢进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甚至脱失,严重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可向管壁和周围组织蔓延管壁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断裂、萎缩;管壁软骨可发生萎缩、钙化和骨化74. 肺气肿的类型:肺泡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肺气肿、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全腺泡型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其他类型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7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76. 肺心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慢性肺循环阻力增大引起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是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壁肌层厚度5mm77. 大叶性肺炎病因:主要是由肺炎链

13、球菌引起的肺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78. 大叶性肺炎并发症:肺肉质变;胸膜肥厚和粘连;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79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分4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80 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病变范围的急性化脓性炎,常在小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发生81. 小叶性肺炎病因:大多数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82. 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和脓胸83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间质性肺炎84 支原体性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85. 硅肺的基本病变:肺组织内硅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14、86. 硅结节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87 肺癌的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最常见)、腺癌、腺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肉瘤样癌88. 肺癌的病理变化大体类型:中央型(肺门型),周围型,弥漫型89 慢性萎缩性肺炎病变以胃窦部最常见90 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91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前壁和后壁;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尤其胃窦部多见92 慢性活动性溃疡的底部由表面至深层可分为4层:炎性渗出物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93 消化性溃疡的结局是愈合94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和梗阻、癌变95 结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5

15、0%)和乙状结肠(20%)96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是以肝细胞的变形(水变性、嗜酸性变)、坏死(嗜酸性坏死、溶解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凋亡为主97.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把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病理角度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类。在普通型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有急性无黄疸型及黄疸型;慢性分为轻、中、重度三类。重型中又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98.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慢性乙醇中毒,营养缺乏,毒物中毒99. 肝硬化临床病理类型:门脉性肝硬化和肝功能不全100. 引起门脉高压症的原因:窦性阻塞,窦后性阻塞,窦前性阻塞101. 肝硬化患者腹腔积液形成的原因:门脉性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液体自肝窦壁漏出,部分经肝包膜漏入腹腔;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灭活功能降低,血中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侧支循环形成102. 肾小球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方式: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原味免疫复合物形成103.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慢性肾炎综合征104.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特点: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弥漫性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