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27275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日常劳作中提升孩子的德育“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只有把德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同时,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因素,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接近教育的真谛。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在教育中,在学校里,可以说劳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不论是在学校里的轮流值日,还是在家庭中的家务劳

2、动,对学生德育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作用。一、德育家庭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些家长把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拥有众多特长,认为特长多就是能力强。因而,家长进行教育时只关注孩子的智育。家长每天只是要孩子学习,练习各种特长,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应以德为先。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则影响他的一生。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都能够有力的说明好的品德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可以通过家务劳动提升孩子的德育,凝聚家庭教育的灵魂。家庭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

3、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劳动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3、集体公益劳动。父母不事事包办,而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活,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最主要方式。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是最能激发孩子劳动欲望的做法之一。这样,既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劳动,又可以起到身教的作用,让孩子们看到做父母的辛苦和劳累,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也是有利的。在实际体验中,孩子们学习实际的生活和了解社会、自然的本来面目,并基于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思考,通过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说

4、,勤劳是一个人一生的美德,这种勤劳的美德与家庭环境有关。家长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道德社会化,而不良教养方式是导致孩子道德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二、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人处于群体之中,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中,由于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分组劳动,在劳动中会遇到需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劳动过程中作为老师一要创设条件,造成生生互助的氛围,分组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二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畏辛苦和

5、善于谦让、宽容别人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向互相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及早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可以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空洞说教、被动灌输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注意德育工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劳动中。三、在日常劳作中培养孩子的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比如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时起床,自己动手整理床铺,上学路上自己背书包;有了可口的食

6、物,先让父母吃;夏天不忘给工作回家的父母端一杯水,冬天为熬夜劳作的父母暖热被窝;上学时招呼一声“再见”,回家时候问侯一句“爸爸、妈妈好”,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劳作,都可以让孩子在孝道上有所提升。现在很多孩子一进家门,把鞋一脱,乱扔在一边;玩具一股脑从箱里倒出来,玩完之后,满屋子都是玩具;上学、放学路上,爷爷奶奶背着书包这是在很多家庭都很普遍的现象,大人们出于关爱自然而然地做这些事情,却从没想过这与孩子孝不孝顺自己会很有关系。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处理,这既让大人更省心放心,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又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样是一举多得的事。此外,一个人要能照顾别人

7、,是建立在他能把自己照顾好的基础上的,如果自己都不能照顾自己,很难想象他会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孝顺长辈了。 孩子回到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或者,除了自己的事、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而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有利于培养他对家的责任感。其实,三岁后,孩子自己就会对一些家务劳动表现出兴趣,这时,家长应鼓励,而不能以现在还小、或者担心孩子做不好而拒绝孩子。应指导他去做,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帮妈妈倒垃圾,也是好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爱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孩子有如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收获的往往就是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知道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老师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抓住机会丰富孩子有关道德成长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可以多给孩子讲述德育方面的故事,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什么是德育,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提升孩子的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