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27178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车辆限购能否解决交通问题正方:车辆限购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最有效方法反方:车辆限购不能解决交通问题各位评委、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申述我方观点:车辆限购不能解决交通问题.原本传言北京将在2012年放松汽车市场限购政策的消息已经被官方正式否认,这让2011年底还抱有一线希望的消费者最终放弃了幻想。不仅如此,在北京限购令的基础之上,有迹象表明,其他城市可能会跟随北京市采取限购措施,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我们不禁要问:限购令真的能够解决交通拥堵吗?上海是早就实行了类似限购令的牌照拍卖,并成功有效地抑制了上海市汽车市场的增长。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看到其他的什么效果?我们看到的是,上海市的交通状况并

2、没有随着牌照拍卖政策的执行,而获得改善。反而是,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状况成为上海不变的一道“风景线”。上海市如此,北京市也如此。目前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北京市几乎成为了一个连成一片的大型停车场。2011年,北京市交管部门协调城管单位,曾经协调治理过乱停车问(微博)题。但是,主管部门与车主的矛盾随即激化。最终,停车问题也不了了之。现在,不仅仅是小区内的停车位都停满了汽车,即使小区附近的马路,一到夜晚,几乎都被车辆占满。而且,有车的车主,每天都在博弈,每天都在考虑如果晚回去一会,原本能够在辅路上挤一个空位。停车的好事,自然就被其他人抢占。这种无序停车的现象虽然有碍观瞻,但是对消费者来

3、说,自己有车不能停的尴尬又有谁能够理解?2012年,北京市限购车市的方法也许又能够在其他城市实施,但一个非常可信的事实是:这些城市的交通拥堵,必然会越来越严重,限购令的作用微不足道。限购令本身非常不能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反而会衍生其他社会问题。社会公平是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追求的权利,限购令恰恰是剥夺了消费者的这种权利。为什么限购令实施之前的消费者能够自由购买汽车,自由领取牌照?难道后来的这些消费者矮人一等吗?如果限购令的实施,的确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话,那么也是让限购令实施之前的车主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又与后来的希望购车的消费者何干?限购令政策的出台,仍然给人一种突然、不透明的感觉,一项政策

4、就将社会中的消费者硬生生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可以肆意享受汽车社会带来的益处,而另一部分不仅不能享受汽车社会的快乐,还得需要为那部分有车一族做出牺牲和奉献!交通拥堵是谁造成的?是由已经购买汽车的车主造成的,按照道理来说,谁造成的问题,谁应该出力来解决。而现在却让那些对于交通拥堵根本没有任何“贡献”的人去承担,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因此,给后来者一个平等的权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是否买车,而不是让政府部门通过有形之手拒之门外。如果限购令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交通拥堵,那么我们何不从最根本的源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城市的交通拥堵,在很大程度是不公平的交通需求管理造成的。汽车限购是一种交通需求

5、行政管理政策。但这是一个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不具有持续性的政策。城市空间和城市道路是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公共资源,小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四种出行方式,在使用公共交通资源上,应当享有相同的权利。而限购政策只是单单增加了新增用户的购车成本,原有车辆用户并未支出同样的费用,这是一种不合理。小汽车的大量出行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对使用其他方式出行的市民造成了公共资源权利的剥夺,这是一种不公平。公平的交通需求管理是对公共交通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这必然会遇到一定阶群人士的反对。“汽车限购令”在一线城市的相继出台,是政府道德风险的表现,因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将难题留给了后任。限购政策并没有

6、起到有效减少城市汽车总量的作用,即使有“限购”政策,几年之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也将突破它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还是要运用经济杠杆来协调,即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拥有和使用小汽车的成本。从现在越来越成焦点的限制举措看,无论是摇号限购、还是拍卖举措,都是先将消费者所需要购买的汽车辆定一个上限,然后在根据自身的要求来进行限购。这样一来,无疑就会对消费者的自由消费造成了以“计划”为主的制约发展环境。虽然说,当一个城市的汽车拥堵已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限制其销售量的提升,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但如果要是以牺牲汽车整体的发展为代价,这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短视做法呢!其实,在解决交

7、通问题的方法上,会有很多种可行的手段与方法、能够缓解交通上的拥堵。如提升消费者合理出行的意识、适时的限制机动车非必要使用以及进一步发展智能交通等等,都不乏是解决交通问题众多手段。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知道从源头就卡住汽车销售,不仅会让消费者的自由消费被抑制、也会使汽车市场的发展生命线面临着被人为堵塞的风险!而对于国内经济来说,汽车发展恰恰是最具有支柱经济活力的行业之一,所以,如果以限制汽车为代价,来解决局部的交通问题,显然是不够长远的做法。交通拥堵是由于道路施舍无法满足需求所致,如果单纯的限购,只能是放缓交通量的增长压力,不过这样也带来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交通拥挤 的办法绝不是限购。还

8、有限购造成的汽车售后服务的不方便,4S店维持的困难,还有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发展。“限车令”矛头直指数量庞大的私家车,更多的消费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交通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如果只是针对私车制定交通管理措施,将很难取得实际效果。此外,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外扩,很多人不得不住到离城区很远的地方,目前这些地方的公共交通还不发达,这也是城市私家车快速扩张的原因之一。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最人性化的途径。在公共交通还不足够发达的时候,贸然限车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例如上海试图通过车牌拍卖控制车牌数,但许多当地人跑到杭州、苏州

9、、南通上牌,然后开着外地车在上海工作生活,路上的汽车数量并没有显著减少。有分析认为,汽车数量的急速膨胀的确给城市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但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家庭车辆的普及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绝不能因难管理就制约其发展。随着上海、北京市场对城市汽车限制之后,广州、贵阳等城市也正在采取城市汽车限制政策,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城市汽车的限制政策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之现象,来减轻城市交通之压力。但实际上,这种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想达到目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反之负面影响则是无法收回。因为,就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

10、,中国城市化也仅是十年左右的光景。如果城市化仅是十年,中国城市交通就会如此困惑,那么这只能说中国城市管理面临两个方面巨大的问题:一是中国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短期行为,怎么连十年之后的事情都没有考虑清楚呢?二是城市管理落后。在这几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人均汽车增加当然是加速度的。但是,无论中国城市汽车销售量增长多快,其汽车与城市公路比的密度肯定要低于中国香港与美国纽约。但是内地城市汽车与城市公路的密度远低于香港,其交通拥挤程度却远远大于香港就在于内地城市公路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公路拥有汽车的密度肯定远低于香港,但是北京的城市交通为何比香港要拥挤呢?最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1、一是北京市的城市交通许多地方设计相当不合理,从而形成了城市交通上的无数个瓶颈。二是面临城市交通拥堵增加,现有的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是常态,但是如果这种滞后能够不断完善改进,城市拥堵程度也会减轻。三是中国城市交通拥堵很大程度上与交通行车规则不周全、惩罚不严有关。可以说,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特别是在城乡接合部的道路上,这种情况是十分严重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汽车限购对其所起到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反之,城市汽车的限购限行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则不可低估。首先,采取汽车限制必然会使得这些城市的汽车增加突然。比如,在2010年北京市的汽车限购,就导致了北京市居民突然都涌入汽车市场。一两个月的时间,汽车销

12、售量立即超支未来几年的汽车销售量。这样不仅使得城市道路的汽车突然增加一百多万辆,而且由于大量汽车驾驶员都是生手,从而使在以后的半年里,道路上的汽车交通事故十分严重。第三,城市汽车限购令不仅不利于国内汽车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国内汽车业的有效竞争。对于前者,主要表现为,中国加入WTO以前,汽车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及扩张居民内需支柱产业,其影响可是不小。如果对城市汽车限购,自然会抑制居民汽车消费,不利于汽车业发展;对于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限购前汽车销售突然增长,就可能让当时的汽车产品不分产品质量好坏都销售出去,而没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不容易淘汰。这将给国内汽车业的竞争带来相当负面的影响。城市汽车限购政策其实是一个相当不好的政策,它对汽车市场将产生严重的干预。这种政策给整个经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方认为车辆限购不能解决交通问题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