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9271767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一、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弱智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现将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按心理现象分类分别叙述如下:1弱智儿童的感知特征。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苏联心理学家KN维列索茨卡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画有儿童熟悉的物体的图片(如苹果、桌子、猫、铅笔等图片)给接受实验的人看,要他们认出图片上的物体。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三组:成人组、正常儿童组(普通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弱智儿童组(辅读学校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图

2、片呈现时间为22微秒(1微秒=11000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2的物体,正常儿童能正确认出57。弱智儿童不能正确认出任何一个物体。第二次图片呈现时间增加到42微秒,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全部物体,正常儿童能认出95的物体,而弱智儿童只能正确认出55物体。弱智儿童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我们发现有些弱智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唐老鸭)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弱智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弱智儿童感知范围窄、容量小。如用速示器以10秒时距呈现无意义的音节或符号,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个,弱智儿童只能感知3、4个。通过窗户看城市风景,正常儿童一眼望去,可同时“捕捉”到许多物体,而

3、弱智儿童可看到的物体比正常儿童要少。弱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弱智儿童这一特点,在教读生字、课文时都必须放慢速度。2弱智儿童的注意特征。在他们做某件事时,往往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一段时间,他们常常东张西望,摸这触那,或离开座位、或和他人讲话、打骂嘻闹,以致影响学习成效。他们也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吸引而分心,如窗外的风吹草动、鸟叫虫鸣;室内的电扇声、开抽屉声、甚至指导者所戴的耳环、项链、衣着等,都会不断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除非是他们深感兴趣的事物,否则很不容易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维持在特定东西上。他们往往像无头苍蝇般的瞎忙、胡忙,很少有特定目标存在。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

4、械记忆多。人的记忆,从信息进来到牢记于头脑的过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就是说,当刺激停止时,在极短的时间(约1-2秒)内头脑中停留的映象。瞬时记忆是感知觉留下的直接映象,转瞬即逝。如经特别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不超过1分钟。例如,在电话本上查找电话号码,在你拔打后,就忘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或编码,对信息加以组织化、联想化、意义化,就成为长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如圆周率n为31415926,查出后要长久记住可用把它意义化的方法帮助记忆,可记为“伞已撕,已无救而漏”。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

5、了解,在记住一件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而进到长时记忆。而注意、复述、意义化、联想化策略的应用,是进到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很多研究指出,弱智儿童注意力不佳,不善于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和自行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是记忆速度慢、遗忘快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长期记忆方面和平常人并无多大差异。因此,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系统明确、结构严密、步骤细小,再加上充分的学习,弱智孩子就能学得牢固,而不致于学学忘忘了。4思维特征。弱智儿童的思维特征: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是人脑

6、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点一是间接性,二是概括性。弱智儿童这两方面都很差。他们的思维常摆脱不了具体事物和表象的纠缠,不能在互相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例如,回答“鸡和鸭的区别”。他们不善于在比较中找出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更难于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其本质。因而他们常常只能说“鸡有脚”,“鸡有翅膀”,“鸡有眼睛”等等,不会指出“鸡和鸭都有翅膀”等,更不会指出鸡脚和鸭脚的不同,更难于说出“为什么”,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思想上还只是从某只具体鸡的表象为依据的。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后,回答“故事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往往只能说:“有个女孩很冷”,“有个女孩卖火柴”等等,根本说不出故

7、事梗概和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弱智儿童在分类、归纳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不易自行整理东西。思维活动内容贫乏。弱智儿童感知活动发展落后,为大脑的分析,综合提供的信息少,使思维活动内容贫乏,形成弱智儿童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不良循环。思维积极性缺乏,弱智儿童心理需要水平低,活动动机层次低,心理动力系统力量薄弱,再加上神经活动惰性存在,使思想积极性缺乏。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如出现“老师说天天都要浇花,所以今天也要浇花”(虽然外面正下着大雨呢J)的行为,他们常表现出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以及不会因时制宜的墨守成规的行为。5语言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弱智儿

8、童语言发展晚。正常儿童一岁半后语言发展迅速,掌握的词急剧增加,到3岁末时已基本上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弱智儿童一般在2-3岁时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5-6岁时才会说简短的、内容贫乏的和不合语法的句子。到入学之前,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很落后。弱智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常常讲不清楚,说话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颠三倒四,使别人无法理解。7、8岁的弱智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弱智儿童的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入学前的正常儿童,已掌握2500-3000个词语,对词语的内涵的理解较丰富,使用的词类也较全面。而入学前弱智儿童只能掌握

9、几百个词语,而且积极词语非常贫乏,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和连接词,对所掌握词语的内涵理解也很不丰富。如对“水果”的理解,只包括他吃过的苹果、香蕉、梨等,甚至将红萝L也误认为水果。词语的贫乏使弱智儿童常常找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6情感特征。不稳定、不深刻。弱智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体验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如忽尔“破涕为笑”,“转怒为喜”。他们的情感表露在外,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和极端,只有高兴和伤心或满意和不满意,很易时过境迁情绪、反应改变。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

10、内容,他们却不发笑。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他们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很难以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有病态性的情感。在弱智儿童中有时会见到一些病态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7行为特征。主动性不足。弱智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弱智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作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很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的反应受激情冲动的支配,不经过是非

11、判断和思考就直接转化为行动,也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如弱智儿童遇到不满意的事,会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家里珍贵的东西摔坏。易受暗示和脾气固执。弱智儿童一方面易受暗示去做别人故意唆使他做的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合理建议却不能培受,显得很固执。8个性心理特征。弱智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易沮丧(易灰心丧气)。这突出表现在:缺乏学习动机。弱智儿童学习动机低落,缺乏动机就勤奋不起来,又如何能补拙呢?为什么他们会缺乏动机呢?孩子用功学习有的为了满足求知欲,有的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嘉许,有的为了分数;排名,有的为了对社会作奉献这些目的虽各自不同,但都可能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学习的成绩也或

12、多或少使各人获得满足感或成就感。满足感、成就感又进一步推动了学习积极性。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弱智儿童因智能不足怕竞争而缺乏学习驱动力,在缺乏驱动力的情况下不容易做好一件事,因而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感多于成就感,缺乏自信,学习动机自然也就被扼杀。弱智儿童学习动机虽然低落,但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确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仰求外助的心理。弱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相当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学习动机。其主要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失败经验多于成功经验,自信心未建立,怯于尝试错误。叫他们执行任务,他们常会说“不会”、“不敢”。他们对老师和家长有一种特殊

13、的依赖感。他们内心对于失败的预期高于对成功的预期。一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等待他人代劳,或直接向他人求取协助。这种仰求外助与预期失败的心理使他们缺乏冲劲与竞争的观念。二、弱智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恢复弱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弱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弱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不足,行为活动、能力有某种局限,往往使他们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某些冷遇、岐视,甚至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伤,会使他们自信心丧失,而产生一种负性心理,严

14、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弱智儿童教育,首要问题是教师与家长配合,恢复和增强弱智儿童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活动成功的内在精神支柱。有自信心就能使弱智儿童产生将事情做得好一些的愿望,从而激起他们的内在精神支柱。有自信心就能使弱智儿童产生将事情做得好一些的愿望,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恢复和增强弱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弱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是弱智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十分重视。贯彻这条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安定学习情绪。对刚入学的弱智儿童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用他们能理解、接受的

15、内容和组织形式,以爱和温暖来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使他们明确到学校来的任务是学习、学知识、学本领,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喜悦,这样他们的自信心会逐渐得到恢复。学习目的性教育,需结合各种教育活动经常地进行,可根据儿童可接受,能理解的情况,从近些的目标出发,逐步提出比较远些的目标。2安排教育的内容适当。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可体会到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并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通过努力是能够成功的,逐步地树立起自信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

16、多方面的兴趣。学习上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弱智儿童往往缺乏这种学习的动力。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方法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积极活动的过程。(二)加强直观性教育。直观性原则指在教育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从而比较全面、探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条原则对弱智教育尤为重要。弱智儿童感性知识较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掌握抽象概念很困难,他们的思维多停留在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和表象的分析、综合水平,他们的注意力又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他们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弥补他们的不足,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