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小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2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想把才能卓越的少子季历立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季历上有太伯、仲雍二兄,亶父深感为难。后来,太伯和仲雍在荆蛮死去,季历最终得立。该事例体现了()A禅让制的现实性B宗法制的变通性C世袭制的跨代性D分封制的灵活性3秦将岭南以南的桂阳县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划归岭南的
2、象郡。秦如此划分的目的是()A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B推动岭南地区经济开发C便利地方政府施政管理D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4汉武帝元狩元年,由于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汉武帝“乃作左官之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的官吏即构成“左官罪”。此举旨在()A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B废除郡国并行制度C确保君主权利高度集中D巩固贵族政治统治5宋书百官志记载:郡守,秦官。秦灭诸侯,随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汉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晋成帝成康七年,又省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复置。据此可知()A郡的设置最早出现于秦朝B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C中央集权制度在不
3、断加强D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具有延续性6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7东汉尚书陈忠说,旧时“三公”地位高、权力大,百官崇敬,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三公”虽有丞相之名,但实权在尚书手中,遇到大灾时,却又将之归罪“三公”,甚至罢免。这说明当时汉朝()A官员考核惩罚严格B抑制权臣打击专横C汉承秦制矛盾凸显D转移相权加强皇权8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
4、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这一变化表明了()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B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9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D
5、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10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朝中书省()A激化了民族矛盾B掌握了军政大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11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
6、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32021全国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4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
7、的变动,反映了()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15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大到1200余人,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清代统治者实行密折制度意在()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扩大低级官吏职权C削弱军机处的实权D强化君主专制集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8、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一,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不充分的酌情扣分)专题小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1B根据材料“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所以B正确;材料内容仅涉及到伯禽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不能体现“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封国之间的矛盾,所以D错误。2B在西周宗法制下,王位继承原则上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亶父依据才能确立王位继承人并最终实现,体现了宗法制的变通性,故答案为B
10、项;禅让制存在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亶父只是把季历立为王位继承人,并不是把王位直接传给季历,排除C项;该事例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3A材料反映了秦划界故意打破山川形便,目的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借岭南地理屏障割据叛乱,故A正确;材料与开发岭南地区的经济无关,B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利于地方政府施政管理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CD排除。4A汉朝时不经过中央任免而私自担任地方诸侯的官吏构成“左官罪”,此举加强了汉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针对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是针对贵族,排除D。5D从材料反映的“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在很多朝代均有
11、设置等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具有延续性,故答案为D项;郡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6D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的“都省”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十省”指的是元朝在地方分设的十个行省。结合所学可知,“都省”只直辖“腹里”,不直辖“十省”,A项排除;西藏、青海等地是由宣政院而不是由“十省”管辖的,B项排除;“十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C项排除。7D根据“虽有丞相之名,但实权在尚书手中,遇到大灾时,却又将之归罪三公,甚至罢免”可得出丞相的权力
12、较之前有所下降,皇权加强,D项正确;材料与考核无关,排除A;材料只针对丞相,而不是权臣,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矛盾凸显,排除C。8C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体制调整,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三省制从唐到宋的变化,表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B项错误;
13、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且材料所说的官职也与监察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9A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枢密院最高长官及下设官职基本上都由文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枢密院的官员基本全是文官,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分工情况,故排除B;材料“秉皇帝旨意”说明北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关系情况,无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1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中央只设中书省一省,丞相率领官员处理行政事务,职责分明,与分化事权的唐宋相比,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确;元代设置中书省不是当时民族矛
14、盾激化的原因,A项错误;元代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B项错误;元朝时期导致中央集权加强的是行省制,而非中书省,C项错误。11C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12A13D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
15、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14A文渊阁接近皇帝,翰林院迁出文渊阁而内阁独留文渊阁,体现了对内阁的重视,说明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故选A;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说明内阁地位有所上升,BCD均无法说明,排除。15D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制度即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所以D正确;密折制度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所以A错误;“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并不意味着低级官吏职权的扩大,所以B错误;密折制度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并不涉及“削弱军机处的实权”,所以C错误。16答案:示例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