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26553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 Pilot Study on Analysis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System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杨开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100875摘要:对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研究能引导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系统。教学系统的分析实际上就是用另外一种编码体系来表征自然语言表征的教学系统。我们把教学系统理解为由IPL、IPM和IPT以及它们的X和Y再加上表达社会性共享知识集合IIS所构成的功能耦合系统。按照这个教学系统结构图式,教学系统分析的操作分三步走:IIS初始图;确定IIS的输入信息项的过程序列;根据实际需要将IIS输入信息项中的数据转化为IIS图的标

2、注信息。教学系统分析的最终结果之一是IIS图,它所提供的标注数据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整体特征,与教学效果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键词:教学系统;系统分析;系统建模;IIS图一、 引言教学系统分析之所以能广泛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是因为这种研究可以避开逻辑思辨和简单的实证研究,引导人们逐渐深入地理解教学系统。长期以来,人们满足于对教学系统的直观认识,认为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组成。那些对此种认识不满意的研究者,还会向教学系统中增加其他一些可见的成分。然而这种直观认识不但是含糊的(比如,众所周知,并非教师和学生的全部属性都是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也不可能引导研究者深入了解教

3、学系统。它至多只能揭示出来一些概念和静态的关系而已。这也说明了,系统论的思想在教学研究领域只是一种观念而没有成为方法论工具。而教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是把系统论的思想转化为方法论的好的开端。国外在教学系统的建模与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目前主要集中在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上1234。对教学系统做整体分析的还没有出现。国外研究者通常相信交互方式具有某种内在价值,他们通常研究协作过程中的角色、信息归类(言语行为类型)、职责与期望之间的关系,试图建构更加细致的协作学习过程模型或者概念模型。他们也为此开发了一些辅助分析的软件系统。我们认为,由于某种类型的言语行为的缺失的确会妨碍到协作学习,但是交互方式本

4、身并不具有什么内在的价值,因为它对教学目标并没有实际的贡献。国外研究者对交互方式的研究对于某种日常交流,特别是开放主题的交流,似乎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系统而言,他们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这类交互分析最终的分析结果也只能与心理学模型进行比对,检查交互方式方面的缺陷。我们无法指望这类分析对于教学效果进行合理预测。国内在教学系统的建模与整体系统分析方面目前还没有先例。与这个方向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目标的抽象价值判断、对教学过程的宏观概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取舍以及对教学模式的判定等方面。对于被称为“教学系统”的媒体产品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系统的功能设置以及说明这些功能设置如何

5、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方面,而且很多功能设置及其优势还停留在设想水平上。与国外相比,国内CSCL的交互分析研究文献非常稀少,只有黄荣怀博士的知识工程所在关注56。二、 教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教学系统的建模系统分析的前提是系统建模,否则就不能称为系统分析。系统建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划定系统与环境的界线;二是确定系统功能的耦合结构。任何系统都生存在特定环境中,与环境保持着某种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同时也经受着环境的干扰。任何稳定的系统也正是因为具有稳定的、自我闭合的功能耦合结构,才能经受得住环境的不确定性干扰。对教学系统与其环境的划界是困难的。这是因为实际的教学实践是多个不同类型的系统相互耦合的结

6、果,主体同时活动在多个系统当中。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系统的总体功能出发确定教学系统的边界。我们认为,教学系统总体功能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教学系统采用的是可观察、可控制的信息手段。因此,我们认为,教学系统是一种教师、学生和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媒体 后文称为信息媒体。这三个信息处理主体之间信息流动的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除了信息处理和信息流动之外,其他要素便被划入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对于一个具体的、活动着的系统而言,系统结构并不表现为某种物理时空意义上的概念之间的静态关系,而是表现为功能模块之间动态的功能耦合关系。根据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系统的结构

7、必然可以表达为教师、学生和信息媒体这三类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初步表达见图1)。在图1所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图式中,IPT、IPL(我们用2个IPL表达多个学生的参与)和IPM IPT即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Teacher的缩写;IPL即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Learner的缩写;IPM即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Media的缩写。分别代表参与教学系统功能耦合的教师、学生和信息媒体对信息的处理。这种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透明的、不可见的。但是它们的输入和输出是可见的,表达为X和Y。教学系统实际上是在学生

8、自身学习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的另一个更大规模的系统。但是教学系统与学习系统之间却不是包含关系。因为学生自身的学习系统只有某些局部功能参与了教学系统的功能耦合,这些局部功能是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教学系统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学习系统的良好运转,也就是成功的知识内外化。这种知识的内外化离不开信息的共享和社会性建构。然而图1所示的教学系统结构却不能很好地反映知识的共享和社会性建构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恰恰是教学系统成功运行的最本质特征。为了表达这个特征,我们将教学系统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更抽象一些的表达。我们将IPT、IPL和IPM的Y集中起来用一个信息集合(称为教学信息集合,Instruct

9、ional Information Set, IIS)来表示,这个集合就是信息的共享集合。Y作为IIS的输入信息项,只是与这个教学信息集合的某项信息或某个子集有关。图2所示的教学系统结构体现了这种意图。这种教学系统的结构图式,似乎更适合于教学系统分析。因为,根据学习理论,教学系统最终需要关注各个IP 我们将IPL、IPT和IPM统称为IP的Y与社会性共享信息之间的关系。 图1 教学系统结构(I) 图2 教学系统结构(II)按照图2所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图式,我们必然将师生人际关系、学生的主体性水平、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态度、设备工作状态等等都归入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这种划分是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10、相吻合的。教学系统分析操作的基本内容系统分析也就是用一种编码体系代替另一种编码体系表征那个系统,而新的编码体系能清晰地反映系统的某些特征。按照图2所示的教学系统结构图式,我们知道,教学系统分析所需要的操作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IIS的输入信息项Y X最终是某个Y,所以对X是不需要分析的的表征IIS的输入信息项即是各个IP的Y。IPT的Y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创生的信息(包括用特定媒体工具表达的信息),比如言语陈述、表演、板书等;IPM的Y是指教师或学生操作媒体时,从媒体中提取出来的信息。IPL的Y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生的信息,比如言语陈述、回答问题、记录笔记等。为了进行教学系统分析,我们必

11、须关注IIS的输入信息项的这些属性:贡献者、操作、信息类型、表征形态、对应的知识网络、信息质量等。这些属性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输入项的表征格式可以是: IPx_n内容注释 用 括起来的项目是可选项。n IPx_n是指某个IP。IPx可以是IPT、IPLi、IPM(T)和IPM(L)。n代表某个IP输出的序号,是自然数。IPLi中的i用来区分不同的学生。不区分时可省略i。IPM(T)是指媒体的操作者是教师;IPM(L)是指媒体的操作者是学生。n 是指IPx输出的外部操作,比如陈述、复述、表演等。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操作者的内部“思维”。n 分类2大类:事实类信息和价值类信息

12、。事实类信息继续细分为:目标描述;情境;知识语义;事实和范例(包括现象、问题和任务);答案;管理指令(反馈、评价、指导、惩罚、训斥等);方法描述;其他相关信息;不相关信息。n 是指Y所反映的知识子集 后面称之为:Y激活了某个IIS子图,可以用知识点和关系序列来表示。只有当信息类型是“知识语义”、“事实和范例”和“答案”时,才存在知识网络子图。如果信息项是答案,此处可以是表征问题的那个IPx_n。n 可以区分为文本T;声音S;图形G;图像P;图表Tb;视频V;动画A;实物R;肢体语言B。n 内容注释用于简要介绍该项信息的具体内容n 是指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教学性(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认知

13、冲突、挑战性等),默认为良好IIS输入信息项Y的序列表征IIS输入信息项的序列并不一定是线性序列,可能包含有并发特征。我们可以用图3所示的可视化方式表达它。我们把IPT系列放到时间轴的上方,其他的放在时间轴的下方。而且在时间轴上也可以标识出Y所用的时间比例。图3 IIS输入信息项序列示意IIS的知识网络图表征IIS图IIS只是信息的抽象表征,并不代表着信息的实际存储载体。信息实际存储在人的头脑和媒体当中。IIS不是输入信息项的集合,而是输入信息项所反映的知识集合。一开始IIS为空,某些信息因为外化或被访问而成为IIS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IIS逐渐扩大为稳定的知识集合。但是如果仅仅从线

14、性序列或者集合的角度,我们看不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我们需要采用一种能表达这种关系和意义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带有标记的知识点网络图,我们以后称之为IIS图。这里所谓的标记,是指输入信息项的属性值(比如,表征形态等)及其从该集合中反映出来的各个知识点的特征(比如,被激活的次数等)。本文后面给出的IIS图,是参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知识建模规范绘制的。当然,我们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公认的概念图绘制规范,只要绘制出来的图可以进行各种指标数据的推算。这样教学系统分析的实质就很清楚了,就是将自然语言表征的信息流映射到IIS图上。这个IIS图所表征的数据,对于揭示教学系统某方面

15、的特征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教学系统分析的操作过程下面我们以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郑爱文老师提供的认识“信息” 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该教学方案的详细信息一节课的教学方案为例,来说明教学系统分析的操作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方案(或者观看教学录像或者其他考察教学系统的方式),绘制该教学单元的IIS初始图。我们通过阅读认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按照“知识建模”的操作规范绘制的IIS初始图如图4所示。图4 认识“信息”IIS初始图按照时间顺序确定各个IP的Y,将信息转化为IIS的输入信息项描述并形成过程序列。图5是这个信息序列的局部示意。图5 IIS输入信息项序列(局部)根据实际的需要,将IIS输入信息项中的数据转化为IIS图的标注信息。有些标注数据不是对Y属性的简单复制,而是应该按照一定的计算规则进行。而且某些标注数据还具有在IIS图中传递的性质,这就需要我们制定一定的运算规则完成这种数据的传递。IIS图的绘制规范不同,这些规则的具体细节也会不同。比如,IIS图中的“表征形态”数据就是直接复制于输入信息项的“表征形态”属性。图6是带有表征形态标记的IIS图,它反映了认识“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