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不等式5.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214766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基本不等式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基本不等式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基本不等式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基本不等式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基本不等式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基本不等式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基本不等式5.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衢州高级中学郑利芳一、 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讲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证明两个定理,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简单应用不等式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第二课时主要应用两个定理证明不等式以及求一些复杂函数的最值问题,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同时又为求更复杂的函数最值问题,以及证明不等式作铺垫。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必修5的基本不等式 ,因此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重要不等式,然后为了学习方便,将它以定理的形式给

2、出,既让学生回忆起了不等式又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了定理,然后通过一个折纸实验,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理解了定理1,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思想。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2.过程与方法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代数验证 几何解释 应用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

3、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数学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难点: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四、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 设置问题,新课引入 在必修5我们已经学

4、习了不等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不等式,前面我们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了利用作差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比一比和的大小,既回顾了上一节的内容,又给出了重要不等式,同时也证明了不等式,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我们将它以定理的形式给出,引出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自然的给出了重要不等式,引出了新课,提升逻辑推理素养。二、 新知建构,形成体系定理1 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从几何图形的角度验证定理1折纸游戏:准备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片步骤1: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步骤2: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接构造出一个矩形(两边分

5、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多余部分折叠);步骤3:假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 和(),考察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矩形面积的大小关系,我们可以直观的得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锻炼了学生分析、观察、总结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问题1:如果我们将上述式子中的用,用来代替,那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定理2(基本不等式)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问题2:可以取其它值吗?问题3:你能用作差法证明这个定理吗?如果都是正数,我们就称为的算术平均,为的几何平均,于是,基本不等式可以表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CAODB问题4:下面我们讨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我们看下面

6、的几何图形,得出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不小于斜边上的高问题5:你还能得出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的不同解释吗?三、 小试牛刀练一练“ :使用定理的前提条件以及等号成立的要求。注意 四、 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例1、(1)已知,求的最小值; (2)已知,求的最大值。分析完(1)之后,请学生对它进行变式,可以改条件,可以改问题,并解出来。例2、已知且,求的最小值变式:1.已知求的最小值。2. 已知,求的最小值。【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变式,加深对应用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的理解高考题欣赏 思考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思考题对定理1有进一步的认识五、课堂总结,经验升华1.两个定理2、基本方法: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类比思想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习题1.1:5,6,7,8,9,10,13,14七、板书设计基本不等式定理1定理2(基本不等式)例1 例2高考题课堂总结八、 教学反思 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探究新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引导着、解答疑惑者。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学生变题活动中,由于时间有限探究还不够充分,需要今后进一步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