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21113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2、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一)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有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在

3、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45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而7岁半以上的儿童就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搜索,一对一对地比较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与另一幢房子的相应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小学阶段,尽管儿童的有意

4、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会占优势。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和儿童意志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意志的发展使儿童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二)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广度等。下面我们就有关的注意品质分述如下。1注意的选择性当一个人注意某一对象时,便同时离开了其他对象(忽视那些明显不相关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它与生理成熟有关,也与客体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关。比如,给儿童看一组物体,让他们根据不同特性分类时,6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无关因素上,而8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将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重要

5、特征上。王文忠等采用不同语义关系的刺激材料探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特别探讨了注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加工方式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儿童注意选择性发展较快,儿童和成人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成人更倾向于把同一类别的词看成一个整体,自动进行加工,能够利用语义关系集中注意于目标词;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二年级儿童,不善于利用语义关系,其自动化程度没有成人那么高,所以注意选择性不像成人那样因材料间的语义关系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儿童注意的选择性随对目标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关键问题的强调和注意的提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还是重要的。2注

6、意的稳定性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学生做事不能专心,不能持久,这就是说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好。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的对象和活动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比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课又要记笔记,同时还要看板书,这些活动都是服从听课这一任务,学生此时的注意也是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和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相联系,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儿童的兴趣影响。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幼儿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710岁儿童

7、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 岁以后为30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在注意对象熟悉或者注意对象有联系的条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训练的,要同时完成两个活动,就要熟悉它们中的每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部分要达到自动化。刚入学的小学儿童还不能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常常注意了这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发展,10 岁以后的儿童已能既注意老师讲课也能记笔记,同时还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势。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

8、意的范围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注意广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和人的记忆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注意的广度还受任务条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现的时间等)的制约。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现时间,发现6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只能注意23个客体,成人能够注意46个客体。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然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记忆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种类型

9、: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下面简略介绍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小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优势一般来说,幼儿主要是无意记忆占优势,直观的、能引起兴趣和富有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初入学儿童仍然保留幼儿期无意记忆的特点,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给儿童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如老师要求他们必须记住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记住某段课文,要记住某个数学题,等等。在这样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很快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占优势,成为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前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作了一项有关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对比研究。他发现,幼儿园56岁和小学78岁儿童的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而到了910岁,他们的有意记忆超

10、过了无意记忆。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记忆不仅因年龄而异,也受识记材料的影响。如果儿童识记的材料有概念上的联系(如房子建筑物)或具体的联系(如房子窗户)要比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如房子鱼)更多地使用有意记忆,但这种影响一般只对小学中年级(910岁)的学生起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以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二)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策略对于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记忆的策略在儿童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记忆策略可以促进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一般认为,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组织、精加工和线索利用四个方面。1 复述复述是指重复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们能记住它为止。这是识记的主要策略。研

11、究者们考察了510岁儿童自动使用复述策略的情况,发现使用策略的人数随年龄而增加,只有10%的5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一半以上的7岁儿童和85%的10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他们还发现:采用此策略的儿童比没用采用此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成绩好。2记忆的组织记忆的组织是指发现项目之间的联系并记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这样两个词表:词表一:船,火柴,铁锤,大衣,草,鼻子,铅笔,狗,杯子,花。词表二:小刀,衬衣,汽车,叉子,船,裤子,短袜,卡车,勺子,盘子。尽管上述两个词表都有10个项目,如果用复述策略,其难度相当大。但事实上,记忆第二个词表要容易得多。因为第二个词表中的10个项目可以组织成三个语义不同的类

12、别(吃饭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这些类别可以作为储存和提取的线索。有研究表明,小学9到10岁儿童,他们在上述两个项目上的回忆成绩没有显示出差别。这说明他们发现这种分类关系的能力还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当降低任务难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频率)的敲击声令儿童记忆时,小学儿童采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就能显示出来。这说明小学生使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受任务难度的制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分类能力的训练,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3精加工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忆成绩的记忆策略。如果我们记忆两个或多个事物时,精加工策略特别有效。但研究者发现,自动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发展较迟,小学儿童很少使用这种策略,可能由于儿童的知

13、识基础较低影响他们对这种策略的使用。4线索的利用信息的提取在记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线索。有关信息提取线索的主要理论是,在识记过程中,总会有些线索伴随着,这些线索使我们能找到贮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线索不足的话,很多信息将会在记忆中保持而提取不出来。有研究表明,六年级的学生回忆成绩比一、三年级好,六年级的学生在有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比无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好,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有、无线索)的回忆成绩差异不大。这说明六年级的学生比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更会通过线索提取信息。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获得了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利用更有效的记忆策略去编码、储存和提

14、取信息。信息的获取和储存能力在12岁已基本稳定,当然这要依赖于材料的性质。这种信息提取过程的发展要持续到成年。(三)小学生元记忆能力的发展元记忆是人对自己记忆和记忆过程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儿童意识到他们的记忆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容易记忆,有些策略比另一些策略更有效,儿童就有了元记忆,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儿童对自己记忆估计的准确性反映了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有研究发现,从7岁开始,儿童的这种能力不断改善。近期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意识不到记忆策略,如复述、组织等对他们记忆的用处,即使他们知道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比没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更容易记,他们

15、也说不出原因。7到9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复述和组织策略对记忆都有效,11岁的儿童已能认识到组织策略比复述更加有效。这说明了年龄较大的儿童更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记忆过程,较强的元记忆能力使他们能选择更适合的策略来完成任务,也能更仔细地监测自己的记忆过程。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