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导游词.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20574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一阁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一阁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一阁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一阁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一阁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一阁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一阁导游词.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一阁导游词讲解一:天一阁概况和西大门各位游客: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畔的天一街上,占地2.6万平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了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2、总体布局有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组成。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荣获4A级旅游风景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

3、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后面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原文化部长郭沫若所写,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博会九州。讲解2:前庭 东明草堂(照壁)各位游客,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不久后就任湖广隋州知府,到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4、副部长, 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踏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画面高达2米,长4.9米。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都是他的作品。 我们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艺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

5、个龙角,一张牛嘴,狮身,鹰爪,它叫“獬豸”。 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御史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所称为“东明草堂”的房子,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是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楼,又称“一吾庐”。 现在的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接着我们去参观范式故居。讲解3:范式故居(展厅)各位游客,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现在天一阁

6、发展历史陈列馆,通过图片和文献来反映天一阁的风雨历程。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请看这幅范钦兵部右侍郎的画像,旁边这套朝服是他上朝所穿的复制品,上面绣的是麒麟,表明他是五官,而文官绣的则是禽类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就是范氏系氏表。范钦一直活到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全部藏书,并决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这几位是对天一阁作出贡献的范氏后代,他们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

7、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些禁牌,当时就悬挂在藏书楼。现在我们看到的人这间陈列室,是范钦藏书楼的一个缩影,明朝郡守王原相立的“宝书楼”扁额挂于后壁,楼上六间通一,于书橱分割。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虫、英石吸潮。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讲解4:藏书楼各位游客,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天一阁的主体建筑了藏书楼。也叫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的地方。这是一座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楼上一大间,楼下并排六间,合“天一,地六”之意。据说范钦有一天在看书时,读到周易书中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8、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将东明草堂改称为天一阁。天一阁建筑整齐古朴,天花板上的藻井图案,都印以水纹和古代水兽,象征以水制火。天一阁的建筑作为藏书楼的模式,影响深远。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现在我们所看到这个庭院,极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小巧精致,池水清澈,与书楼浑然一体。过去的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失火可救。到了清初,范钦曾孙范光文又请来名匠在池边堆筑假山,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老人牧羊,假山中许多动物的神态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9、大家不妨到处找找看这九狮一象在哪呢?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了。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楼读书,就托邱太守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着天一阁。讲解5:尊经阁 明州碑林 千晋斋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藏书楼的北面,大家都知道宁波每年都会收到台风的特别照顾。在1933年,天一阁就被台风吹倒东墙,受损严重,而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

10、并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这座古建筑物就是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这座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气势磅礴,许多佛教建筑的尊经阁都没有他庄严雄伟。周围的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

11、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是有民国时期马廉教授在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时收集的,一共有千余枚,故称为“千晋斋”。后来将其捐赠天一阁,特地开辟一间陈列室,仍然沿用这个名字。第二展室是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最后一个展室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

12、了目录。这些都是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讲解6:东园(明池,白鹅亭) 凝晖堂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了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政府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将碑林潜入围墙,园林才初具雏型。它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千平方米,故称东园,而且和明池的“明”字相连,合起来读就是范钦的号,也有纪念范钦的含义。这座明代晚期的石亭,1959年移建于此,因原为墓前祭亭,所以是平顶结构的,与大家平时所看到的亭子缺少了屋顶屋檐。它是明万历年间遗物,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凝晖堂

13、,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里面陈列收藏的是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他的石刻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临摹本。还有范钦遗留下来的明代从贴刻石共二十六万册,这些金石括本,是乾隆年间史学家全祖望再次登阁时发现与整理出来的,这些宝贵的碑碣括本对于我们研究明清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讲解7:麻将馆各位游客,说起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现代麻将最早源于叶子戏,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宁波市麻将的发源地,麻将术语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如“麻将”本是“麻雀”的宁

14、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方言。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一些术语。原先的纸牌抓拿不方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特别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早期,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在这里我们看到三个铜像,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正在和陈鱼门打麻将,明显就是“三缺一”,有兴趣的游客可

15、以上前去凑凑热闹,拍张照片留念。目前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陈列馆里世界各地各式的麻将都有保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院子里的地和墙壁都是有各式各样的麻将镶嵌而成。柱子上的对联也很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讲解8:花轿厅 秦氏之祠 南园各位游客,现在展出的是宁波花轿,又城万工轿,以做工精细而著称。眼前看到这个金碧辉煌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曾运送北京参加过非物质文化展,大获好评。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它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因为是偏

16、旁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大家抬头看台顶,从里面看盘旋上升,就像个大号的扩音喇叭,这就是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的缘故,叫人不得不佩服古时候人的聪明才慧和独具匠心。现在秦氏支祠的大堂内设有为国内著名藏书楼介绍的展览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的南园,该园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内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