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20196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识王亲国戚墓320座,位于桂林市东北郊尧山山脉西南麓,东达大圩、西至穿山、南抵拓木、北迤甘棠,方圆107平方千米,雄霸桂林的最佳地理方位,拥享桂林市最丰富的生态资源。本文拟就王陵的核心代表靖江王十一陵所依托的尧山生态环境,论述相互关系,拓宽文物保护的手段。一、风水与靖江王十一陵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催生了风水学理论的成熟和运用的广泛。而“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人们对墓葬地的环境勘测如对人居阳宅环境的选择一样讲究。阴宅的选择归纳起来为“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大要素的统一,具体地说是指:埋葬尸骨的墓穴为“龙”

2、,要葬在旺盛之气凝聚不散的地带,因此穴的附近(尤其以穴前为最佳)必须有水流动以生气,穴的两旁有山岗象左右手一样环绕(称左“青龙砂”、右“白虎砂”,而且“青龙砂”高于“白虎砂”)保护墓穴聚水固气,四要素的完美实现为“吉穴”。 靖江王陵作为靖江王的陵寝,选址必然引起高度重视。明初洪武九年(1376),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就藩桂林府时,就亲自踏勘“吉壤”,挑选建筑陵墓的风水宝地,最终选定尧山。尧山坐伏桂林王城东北方向,是五岭中越城岭的余脉,距离市中心10千米。尧山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最高的山峰,也是桂林唯一的长脉土岭,恰是这样的稀罕品质迎合了靖江王室的尊贵身份。尧山以变幻多姿

3、的四时景致闻名。春季,杜鹃漫山,姹紫嫣红;夏季,松竹葱郁,犹如阵阵碧涛;秋天,枫红柏紫,野菊遍地;冬天,白雪纷扬,冰花玉树。尧山之名,唐朝莫休符桂林风土记释为:“尧山在府东北,隔大江与舜祠相望,遂名。”因为尧山不仅景观引人入胜,又承先圣之气灵,所以明朝以前就历经开发,古迹众多。海拔450米处,秦朝建有尧帝庙,庙前有田数亩,经年丰收,传为尧帝所赐旱涝保收的“天赐田”;海拔600700米处,唐代建有白鹿庵,又名玉皇阁,为当时高僧白鹿禅师的故居;山腰深涧中,有泉水涌出,口味清甜,四时不绝,流淌至山下,人称“天赐泉”。隋唐时,桂林人到尧山踏青、中秋登高及拜教祭圣的传统已经盛行。这样广聚人气的好山好水,

4、靖江王当然霸为己有。良好的风水环境是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岩性、土壤、植被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尧山之所以能获得靖江王的钦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尧山生态契合风水观:尧山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常见风力最高为45级,年平均气温19.1,年均日照时数1684.4小时,年均降雨量1926毫米,蒸发量1485毫米,属多雨温湿地带;从地质学角度,可选陵区“位于断层线以下,其水源多来自富含地气的深层地下水,但岩层倾向又可排泄多余的泉水和地下水入漓江”刘沛林著理想家园风水环境观的启迪,60页,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年版。(前文提到的“天赐泉”就是典型),桂林天然的潮湿气候、过量的水分通过水向流动从而使陵

5、区保持滋润而不过于阴湿,适度的气温也有利了地面土木建筑和宝城地宫内棺木床、尸骨的保存。从土壤地貌角度,史载尧山“积土盘回,亦略带石,长竟数百里,高亦为桂诸山之冠”明张鸣凤著桂胜,121页,齐治平、钟夏校点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而且陵区处在“山麓前的第四纪洪积坡积地带,故土层深厚,多为亚黏土红壤”,因此陵区植被发育良好,与桂林城普遍的石灰岩地貌难以种植绿木迥然而异,“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语出青乌先生葬经)。 靖江王钦选的陵区以尧山为靠山,左右两翼有余脉护卫,形成左“青龙砂”右“白虎砂”、青龙压白虎,前面是桂林的生命河漓江,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中间一片开阔的低凹盆地适合开发陵

6、区,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马蹄形风水宝地。尧山生态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植被、水向的互动互补弥补气候阴湿的缺陷,完善了风水在尧山利用的价值,创造了长久保存的靖江王十一陵。靖江王十一陵地质剖面图关于尧山的地质情况,参考刘沛林著理想家园风水环境观的启迪,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年版。二、靖江王十一陵生态变迁岁月悠悠,朝代更迭,靖江王十一陵虽坐享风水宝地,但经年累月,时移境迁,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变化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生态环境优越时期(137617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虽然如今靖江王十一陵区大多荒败,人们已不能直接见识明朝时期陵区繁华的风貌,但从陵区的分布来看,陵区背倚尧山山脉,坐北朝南,三面

7、山抱林拥,青山绿水,与陵区红墙绿瓦、朱漆殿宇交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是可以肯定明朝是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环境最优越的时期。这依据几方面的原因:1.陵区的建筑、保护和维修毕竟有当朝统治的强势支持;2.从对石作仪留存、考古挖掘、遗址勘测、文献资料等信息的分析,十一陵在建筑风格、墓葬规制方面呈现早、中、晚式不同类型,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盛衰和历朝皇帝不断致力于销藩是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但也不能忽略历代靖江王的个性。靖江王喜好在桂林城大兴土木,对阴宅陵墓当然不会轻视。陵区早期茔地宽广,二代悼僖王陵占地315亩,三代庄简王陵占地87亩,严重超出明王朝北京政府的规制律令,明史记载:“正统十三年

8、定亲王茔地五十亩郡王茔地三十亩。”(明史卷五十九)。因此有理由相信靖江王为保存地宫尸骨和营造王陵气派是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附:靖江王十一陵占地面积一览分期陵 名外围墙范围:长宽(单位:米)占地面积(单位:亩)早期二代悼僖王陵577364315三代庄简王陵252.05229.2187中期四代怀顺王陵14714431五代昭和王陵1768823六代端懿王陵220131.543七代安肃王陵1848022八代恭惠王陵16910927.6晚期九代康僖王陵105.559.59.4十代温裕王陵100.5629.3十一代宪定王陵120478.4十二代荣穆王陵12237.56.9调查组部分成员与靖江王第21代后裔

9、朱名香(后排右二)于庄简王陵前合影。明朝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依据难以复原,大胆的想象也也应适当,而学术界生态学介入靖江王陵的考古研究还很薄弱,遍访有关专家后,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陵区的生态保护是规范有效的。每个独立陵区,神道两旁铺满平整的草皮(这种草皮可能经过特殊处理,即使现在依然明显可见,与簇拥石作仪的杂草形成鲜明对比),内外围墙范围内的周边种植嵩草,并被有意识地控制其生长高度。早期外围墙范围内苍松翠柏、杉树参天、竹林翠绿鸟鸣,风景秀丽独特;中晚期锢于茔地有限的面积,内外围墙内都基本不种植树木,据专家介绍无“杂树交错”,陵区与陵区之间种植了大量高耸入云的松木,营造出森严的气氛。生态

10、环境的优越保持得益于陵区附近挂子村村民的守陵护陵。挂子村是靖江王府辞退的宫女、太监、仆人颐养天年乃至繁衍后代的聚居地,他们享用靖江王赐予的土地,免交地租田租,承担守陵护陵的责任。忠君以及奴用思想影响的作用,以及政府布告规定禁止砍伐、禁止偷挖、禁止入葬区,使近三百年来十一陵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十一陵减少了自然侵化,避免了盗墓盗陵的侵扰。(二)生态环境始遭破坏的时期(17世纪中期明亡清乾隆时期)1650年满清立国、明朝灭亡,靖江王或被杀戮或纷纷逃难,挂子村的村民也难以避免厄运。支持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环境优越的社会背景消失,明末清初起义军、清军、叛军推翻旧朝的毁灭性破坏,直接引起十一陵生态系统

11、的变异;再者,陵区生态环境缺乏人工护理,自然调节的无序性极大地破坏了原先整齐规划的植被生长。(三)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性保护与破坏并重时期(清乾隆20世纪初)清代乾隆中期,靖藩裔孙朱依培为重振朱家王室威风,捐资倡办,在通泉巷兴建了朱家祠堂,在十一陵附近置办祭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据靖江王第21代后裔朱名香(现在桂林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工作)介绍,农历二月十五日为朱家祠堂建成的纪念日。朱家联宗祭祖,上坟扫墓。农民租种祭田,开垦前一时期惨遭破坏的陵区土地,使陵区土壤得以活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效能,也增加了家祠收入,使之成为良性循环的护陵产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扫墓的传统继承至今,四面八方的靖藩后裔不辞路途辛

12、劳到尧山十一陵上坟,这是生态护陵的意识体现。祠堂产业的力量毕竟有限,而陵区保护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包括反盗墓、生态护理、建筑修护等。农民难以也无法涉入这些繁杂而又艰辛的管理。清代以来,人为因素及自然侵化剥蚀的不可抗拒的原因,靖江王十一陵的建筑风貌有了极大的变化:陵墓内外墙塌落、地面建筑(三券进门、棱恩门、棱恩殿等,多为土木结构)逐步消失、石作仪仗不同程度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这些现象持续到下一时期。(四)生态环境荒芜时期(20世纪初1985年)清末民初,又一乱世,朱氏祠堂产业遭受摧残,祭田的管理制度被打破,靖江王十一陵再次陷入全面毁灭的灾难。自然侵蚀无序,盗墓连连不断。最为恶劣的事件是,20世纪

13、30年代,国民党李品仙部队北上抗日前率军驻扎在十一陵,暴力驱赶附近居民,划地为营,以军事演习为名大肆盗墓。军队针对所有王妃合葬墓、厚葬次妃墓及第一代辅国将军墓野蛮挖掘,还不放过陵区内大量的常年松树,贪婪的士兵挑着砍伐的松木到花桥市场(今七星公园一带)贩卖。十一陵区生态林的损毁,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互相保护、互相影响的系统关系。二代悼僖王陵生态荒芜建国初期,为适应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新成立的农业科技部门在十一陵范围内落脚开垦。七十年代管理部门工作欠到位、盗墓贼肆意盗挖、附近单位的自私行为,十一陵损毁严重达到极致。据桂林市文物队1983年12月(时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交的对靖江王陵现状报

14、告中写到:“据最近调查,30余座有石人石兽仪仗墓的墓园以内,已有大多数被附近社开荒种植瓜菜,或是有些单位种树种茶,十一座王墓中也已有六座被种植,他们挖毁砖石、对墓葬形制进行了破坏,还有一座端懿王墓,因文革以来错误地划为公墓区,已使其面目全非。”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3年12月关于靖江王墓保护问题的汇报,内部资料。 王墓荒废,地下文物凌遭窃取,地面生态荆葛蔽野,任人破损,一片荒夷。三、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的今天和明天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文化事业兴盛,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卓有成效地开展。1984年开始设立靖江王陵文物专门管理机构尧山陵墓文物管理所;1988年成立尧山派出所,协助王陵管理与保护的工作,遏制

15、盗墓之风。1998年管理所更名为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实行“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桂林市靖江王陵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庄简王陵是靖江王第三代朱佐敬及其妃沈氏的合葬墓,因其地理位置最优,坐伏尧山脚大头岭西麓,开发最具有观赏价值,1987年部分修复后对外开放,生态环境经过一定修整。神道两旁铺满硬草,种植屏列的马尾松,石作仪像周围种植矮米兰,内围墙墙边种植马尾松、米兰,陵区延伸至外围墙的范围生态林繁密杂乱。 八代恭惠王陵现处于尧山桃花经济林的范围内。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管理的欠到位,其余九陵的生态环境基本还是荒芜无序,一片苍痍。附: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现状陵 名生 态 现 状二代悼僖王陵被林科所占用种植松树林、柑橘林、油茶林四代怀顺王陵、五代昭和王陵、十一代宪定王陵、十二代荣穆王陵陵园内基本未被其他设施侵占,但已长满杂草、灌木,部分石作仪仗已移位倒地六代端懿王陵已全部被近现代民墓侵占,部分石作仪仗已移位倒地,内外围墙内竖有供电局索道专用输电电杆七代安肃王陵外围墙范围内被茶园占用,陵园内被茶科所灌溉用水渠,神道被水淹,封土堆与棱恩殿之间开凿东干渠八代恭惠王陵陵园内基本未被其他公共设施侵占,但已长满杂草、灌木九代康僖王陵已将外围墙及陵门进行修复,其他将按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