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路线.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20094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下西洋路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郑和下西洋路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郑和下西洋路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郑和下西洋路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下西洋路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航程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2、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

3、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4、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件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生将门,自小立志疆场,保国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9月,倭寇800余人侵入龙山所,他率军迎击,接敌没几回合,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

5、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将3个倭寇头目射倒。倭寇见状,仓惶撤逃。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膘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队是基本战斗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其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人称“鸳鸯阵”。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次年夏,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

6、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次年,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是年11月,倭寇2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在攻击平海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

7、歼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明军收复兴化城。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余倭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葡萄牙人是如何占领澳门的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岸,东邻珠江口,西接磨刀门,南对南中国海,北以关闸为界与珠海经济特区的拱北接壤。根据史料的记载,1553年葡萄牙人到来以前的澳门,已随着1535年广东官府“市舶提举司”的设立,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据明万历广东通志之澳门所述,1553年(明嘉

8、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触风涛,请求借濠镜地晾晒贡物,海道副使汪柏纳接受贿赂,允准葡萄牙人把澳门作为商船停泊的口岸,按向例抽税20,但此时尚未准许葡萄牙人视澳门为居留地, 更未获得朝廷的批准。刚开始的时候,葡萄牙人只在沿岸搭盖茅棚进行临时交易,后来在受贿的地方官的姑息之下,得寸进尺,逐渐用砖瓦建筑固定的房屋居住。数年之间,聚落成村。到1563年,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逐渐增至900人,并有葡萄牙人从非洲、东南亚等地掠买来的奴隶数千人。内地的商贾贩夫边民,闻风而来,起屋开店,成行成市。1572年的一个偶然事件, 使葡萄牙人由贿赂转为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据记载,葡萄牙人向海道副使送上每年私授的贿赂

9、500两时,因为有其他的中国官员在场,葡萄牙翻译只好说带来的是500两“地租银”,在这种情况下,海道副使不得不将这笔“地租银”送交国库。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849年,葡萄牙人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从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到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的三百多年间,明清政府一直对澳门的土地、军事、行政、司法、关税等全面行使主权。但是,欲壑难填的葡萄牙人从未放弃过扩张的行动,不断违反明清政府的政策。尤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葡萄牙政府决定尾随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实现变澳门及澳门附近地区为葡萄牙殖民地的野心。1843年,澳门葡人派出代表多次同钦差大臣耆英谈判,要求取得与香港同等的地位,豁免每年500两的地租银,由葡兵驻防整个澳门半岛,并在通商方面提出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清廷断然拒绝,但仍让葡人继续享受多种优待。葡人仍不满足,1844年葡人擅自在仔黑沙建立炮台。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任命狂热的殖民分子亚马留为澳门总督。亚马留在澳门实行的一系列暴行激起了极大的民愤,由此引发了亚马留事件。此后,由于广东当局的昏庸无能,葡人愈加肆无忌惮,分阶段强占了整个澳门半岛,随后又于1851年和1864年侵占了仔、路环两岛。从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应该在1553年,回归则在1999年,所以经历了44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