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200885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古诗文复习题(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古诗鉴赏复习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是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曲折的表达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贬谪的悲慨不平,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因被贬谪,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朝廷弃用。3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中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闻笛赋”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对已故朋友怀念的感情。“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被贬谪太久,物是人非,人世沧桑感伤和怅惘。4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2、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虽感慨仕宦浮沉,“沉舟侧畔”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有“万木”争春,说明他对未来并不失望,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6下列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是作者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酬,这里指以诗回赠。B.诗的开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对自

3、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C.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回归之后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感慨。D.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诗人面对未来,表现出忧虑和悲观。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8、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表明被贬谪荒远之地时间之久。B、颔联用典故写出人事变迁的感伤。C、“长

4、精神”三字表现作者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李商隐) 的无题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208 抒发诗人无比深切的相思别离之情,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思念之情。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连用表达了离别时的深沉痛苦。2请赏析诗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鲜明,生动贴切、感人至深。现在用以歌颂尽心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 4.“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1)点明离别

5、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5.选出下列赏独有错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B、颔联两个比喻句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尾用典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很多。四、夜雨寄北(李商隐)P249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景寓情,倾诉夫妻别后思念之情,表达盼望夫妻团聚,共话别情的强烈愿望。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

6、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请分别写出它们的表达作用。 第2句中的“巴山夜雨”写现实之景凄清愁苦,是实写;第4句中的写想象之景欢聚温馨,是虚写。首尾呼应,形成对比,构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4简析诗中“涨” “秋”字的妙处。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秋雨注满池水的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无限深重的思念之情。 “秋”字点明了季节,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烘托诗人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重逢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思念贯注其中。B、第

7、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羁旅之愁、思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D、最后一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看中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人听6、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欢聚的设想。衬托客居独处巴山的寂寞 。六、论诗(赵翼)P2511“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 文学 ,这里指在诗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2、流传万古的李杜诗篇至今无人可及,为什么诗人却说“至今已觉不新鲜”?“尽管李杜诗篇

8、成就伟大,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时代需要新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3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唯有创新,才能独领时代风骚4对作者的思想观点,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李杜诗歌是有永恒价值的,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会(适逢, 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坐着)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

9、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未几(不多久),夫齁(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倾斜翻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

10、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中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上的神色)离席,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几乎,差点儿)欲先走(跑,这里指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尽,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满坐宾客无不

11、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中间(中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人们一起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上的神色)离席,奋袖出臂(

12、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几乎,差点儿)欲先走(跑,这里指逃跑)。在这时候,宾客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席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课文要点】1出处:虞初新志,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人林嗣环。2这篇课文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3课文以“善”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一 家四口由睡而醒 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失火、救火。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

13、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正面描写,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侧面烘托。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

14、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忧虑)无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言辞脸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背着书箱)曳屣(拖着破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

15、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至舍(学舍,书馆),四支(“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s,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绮绣(绣着花的丝绸衣服),戴朱缨(用朱缨)宝(用宝石)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袋),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缊(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内心)有足(值得)乐者,不知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人也。盖(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给的粮食)之供(供给),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服)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国子监的老师)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诸,之于,“之”,它,代书,“于”向)而后见也。其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