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200822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三节:流行风9.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中国通俗音乐主讲人:齐晓玲地 点:高一(8)班时 间:2017.5.20 上午第三节一、 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思想根据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及当代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选编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过程,感受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的魅力,并能唱两三首通俗歌曲,模仿表演片段,体验其情感及风格特点。本课旨在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部分优秀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2、教学内容

2、选择为了增强信息量,加强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响材料外,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例如:台湾的校园民谣乡间小路、周杰伦的夜曲及一些新时代的创作歌曲作为本课的补充欣赏。3、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都喜欢通俗音乐,但他们对中国通俗音乐的了解不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推动作品的广泛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音乐实践

3、及创造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演唱、模仿通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通俗音乐的特点。4、资源开发与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和直观的画面,更好地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韵味;在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做 DV短片、提问、吉他弹唱、集体演唱、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拓展探究通俗音乐的特点,既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5、教学评价说明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通俗音乐相关的话题,参与演唱与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感受和理解。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

4、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学生能随音乐演唱两、三首中国通俗歌曲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3、在鉴赏中国通俗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模仿秀”表演。4、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品位。三、难点与重点 1、重点:鉴赏中国通俗音乐各时期的代表作品。2、难点: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参与“模仿秀”表演。四、教学过程过程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约5分钟)请同学们看校园DV片“我心中的中国通俗音乐”。短片表现三代人对中国通俗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留下的歌曲。(老人:我的祖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中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妈妈的吻;青年:曹操、菊花台)学生课后自制校园DV片“

5、我心中的中国通俗音乐”播放由学生自编自导的DV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后面通俗音乐的介绍作了较好地铺垫。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目的,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还小声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讨论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约5分钟)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用PPT呈现,阐述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一、起步曲折期 20世纪初 二、再生模仿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三、独立发展时期 80年代中期末期 四、探索深化时期 90年代上半叶 五、开放分化时期 1996年至今) 该段文字已放入相关资料中课代表主持,学生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课前以小组

6、为单位搜集、筛选、整合有关内容即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及相互了解,提高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赏析(约30分钟)起步曲折期(课件演示):1、中国通俗歌曲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之后引出同时期优秀作品春天里(课件演示):改革开放后,港台音乐传入内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抒情歌曲风靡一时,模仿她的唱法成为时髦现象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演唱者李谷一以气声唱法演唱,轰动一时。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进入,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如校园歌曲广为流传,台湾校园民谣风靡一时,代表作品乡间小

7、路(欣赏视频乡间小路)。独立发展期(课件演示)这一时期“西北风”盛行。程琳的信天游、范琳琳的黄土高坡、等。这些通俗音乐中加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带有浓厚的民族民间地方特色。之后,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启了中国摇滚乐的先锋。探索深化时期(播放课件)进入九十年代后,通俗音乐进入探索深化时期,特别是一些组合形式不断出现,少数名族风格的旋律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如腾格尔的蒙古人开放分化时期(播放课件) 96年开始,通俗歌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受国际通俗歌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RB和电子乐迎合了新一代青少年的音乐口味,2002年开始,周杰伦横扫华语歌坛。代表作品夜曲1、春天里(视频欣赏)。 2、欣赏邓丽君演唱的视频片段

8、。 3、欣赏视频乡恋 4、请几位男生为大家表演吉他弹唱乡间小路。 5、说出台湾校园民谣的其它作品并能否哼唱旋律片段。 6、欣赏视频黄土高坡。提问:请说出黄土高坡音乐中的伴奏乐器。 7、欣赏视频常回家看看)学生可跟着音乐齐唱。8、模仿秀表演:请个别同学从演唱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模仿歌星,其他同学来猜猜模仿的是谁? 学生对早期的通俗音乐不太了解,老师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通俗音乐走过的历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通俗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今天,其中

9、许多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成为经典作品。学生能讨论说出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通过欣赏感受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能理解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两种元素运用得好,就可能成为经典。模仿秀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能力,展示自己。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都乐于模仿。课堂上掌声、歌声、笑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通过学生对通俗音乐的了解,演唱、探讨、模仿以及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对通俗音乐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讨论和总结(约5分钟)1、 讨论,如何看待和理解通俗音乐作品?2、 小结通俗音乐是指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易于模仿,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

10、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让我们与通俗文化同行。参与课堂讨论,既回顾了本课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明确了通俗音乐的意义。回顾梳理本课学习内容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从选材、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上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学生们对“周杰伦及周杰伦的歌”的精彩评价,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语言是如此地发自内心,是那样地充满真诚,既有学生对通俗歌曲的感悟,又显示出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价值取向。与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相比,那种教师试图诠释音乐、以教师的体验取代学生体验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是远不可及的。我想,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课堂全过程,表达个人的情智,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