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19884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资料:http:/ 海泰美信工业设备(北京)有限公司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列宁作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位主要领导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的农村建设问题,有着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蕴涵丰富的农村建设理论。 一、农村建设之战略价值论纵观列宁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他坚持认为苏俄欲走向社会主义必须以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一问题既关系国计民生,更攸关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的存亡。1. 农村建设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环节 俄国原本就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连续几年的国内战争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战争结束

2、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改变贫困不堪的局面,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第一要务。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环节,是加快农村建设。其原因是:其一,俄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1917年在俄国15360万人口中,农民超过12300万,占总人口的82%以上,而“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1其二,由于战争的破坏,本已落后的农村经济显得更为凋敝,再加上1920年的歉收,导致工人和农民处于经济破产、一贫如洗、精疲力竭的境地。据统计,1921年全国播种面积仅为1913年的86%,1921年全国的牲畜头数只有1916年的68%,广大农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农村不安定形势日益严峻。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首先搞

3、好农村建设,既无法解决工人、农民的吃饭问题,也无法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自然也无从谈起。诚如列宁所言:“不使小农经济得到切实的大规模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2因此,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他还强调:“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谁若认为把农民提到第一位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那他简直是不动脑筋,只会空谈。”32. 农村建设是

4、维护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根本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扑和破坏,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列宁认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必须加强工农联盟。他说:“只是城市无产阶级同农民的亲密团结才使我们的政权得以巩固。只有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的帮助下,才坚持了反对一切敌人的斗争。”4“苏维埃政权需要有劳动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在整个这一段时期,我们对农村的全部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为了这一目的。必须把城市无产者和农村贫苦农民联系起来。”5列宁临终前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再次谈到,党和国家未来稳定性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工农联盟的破裂。然而,战后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战争、经济破坏、战时政策

5、和歉收,“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6。鉴于此,惟有加快农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才能维护工农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否则,没有经济基础,与农民的联盟就不可能长期维持。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作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应当善于指导政治,以便着手去解决最迫切和最棘手的任务,而“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7 。3. 农村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苏俄革命胜利的取得,是通过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暴动,然后迅速向

6、周边城市和广大农村发展,最终在几个星期之内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建立了苏维埃国家。虽然十月革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显然缺少深厚的群众基础。鉴于俄国大部分人口散落于农村,如果广大农民不认同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真正确立。自1919年夏天开始,随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苏维埃政权的广为确立,继而要进行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而这无疑需要农民的参与和配合。列宁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在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为了完成这一过渡,需要农民亲自参加,而且要比参加战争的人数多十倍。”8当然,农民对社会主义的

7、热情和支持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及其带给农民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列宁所言:“我们如果不在农村中建立起真正无产阶级的支柱,只靠工人阶级在城市中的胜利,只是把一切工厂收归无产阶级国家所有,是不能创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的。”9可见,列宁不仅把农民视为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而且把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而把农村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二、农村建设之总体布局论农村建设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具体应如何布局呢?在列宁看来,农村建设工作虽有千头万绪,但其主旨和归宿在于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这也是吸引农民参加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

8、为此,农村建设应在如下三个层面同时展开:1. 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经济建设。由于“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俄国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又很低,因此农村经济建设首要的是发展农业,而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生产率。列宁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他曾在1921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一切政治问题就都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是无论如何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因而也会改善对农民经济的供应。”10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列宁主张采取如下主要措施:第一,实行土地国有化。列宁认为,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

9、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主张土地国有化。土地国有化的“物质意义就在于无论什么办法都不能象国有化那样彻底地扫除俄国的中世纪残余,那样彻底地革新在亚洲式制度中几乎腐烂了的农村,那样迅速推动农艺上的进步”11 。当然,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并未立即实行土地国有化,而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这样做虽然有悖于列宁的初衷,但顺应了大多数农民的意志。第二,改良农业生产要素。列宁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农具、种子、农田等生产要素的改良。他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党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如下工作:调整农民使用的土地,消除土地零散插花、窄长等现象,以便于耕种;帮助农民改良农田土壤;供给

10、农民优良种子和人造肥料;改良农民的牲畜品种;推广农艺知识,给农民以农艺指导;由国营修理厂给农民修理农具;建立农具租赁站、实验站、示范田等。第三,以先进的科技武装农业。一战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并被不断地应用于战争和工农业生产。列宁意识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主张以先进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他指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122. 以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为核心的农村政治建设农村

11、的政治建设是整个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列宁认为,政治是人民的事,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正确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具体到农村政治而言,自然应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农村政治建设的开展,应紧紧围绕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这一核心。从列宁的相关论述可知,他在探索农村政治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维护农民的参政权、选举权、罢免权、集会自由权、申诉权等多方面的民主权利。保障这些权利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推举农民代表参加苏维埃。在列宁看来,农民对苏维埃的参与程度,是衡量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和优越性的重要标准。他曾于1917年11月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每个农民既能选派代表参加苏维

12、埃,又可罢免他们,苏维埃的真正人民性就在这里。”131919年11月,列宁又在有关决议中提到,农村苏维埃“即使在刚成立、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应当保证劳动农民的代表在这些机关里占多数,并且要保证贫苦农民代表能起决定作用”14。为了消除农村苏维埃中的官僚主义恶习,列宁主张把那些滥用职权的党员干部以及混入其中的旧官吏、旧职员清除出去,并借助加入苏维埃的这些农民,加强对苏维埃的民主监督。第二,吸引农民参加法院的工作。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开展各项建设时,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指导。为保障法律、法规的施行,使农民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民主权利,必须让农民知法、学法、守法,而这可以通过吸引农民参

13、加法院的工作来实现。“法院正是吸引全体贫农参加国家管理的机关,法院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权力机关,法院是纪律教育的工具。”15第三,发展农民党员。列宁认为,由于农民占俄国国民的多数,因此发展农民党员不仅是体现党的群众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民在党、政、法机关及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在列宁的支持下,农民党员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党员占全国党员总数的比例由1918年的5%上升到1925年的25%。 3. 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建设 列宁十分重视苏俄的文化建设,认为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难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又认为“农村问题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16。农村文化建设之

14、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政治建设需要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俄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在太低。据统计,在十月革命前夕,农村识字的不满20%,识字的农村妇女只有7%。到1920年,俄国居民中仍有2/3以上的人是文盲,而这些文盲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农民文化素质低,成为阻滞农村乃至全国建设大局的巨大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列宁提出应当使农民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国家的状况。在其“政治遗嘱”中,列宁还把“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作为俄共(布)必须完成的两个划时代任务之一。列宁认为,应该围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一核心任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

15、育事业:第一,发展农村初级教育。首先,发挥人民教师对农民的教育功能。列宁认为,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他们不仅能教书育人,还能改造和团结农民,使农民与无产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其次,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宁指出:“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国家里,还有很多经费可以而且应当节省下来用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17意思是说,在财政预算中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并通过精简机构、节省财政开支的办法,保证对初级国民教育的经费投入。第二,向农村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料和文化设施。在农村发展识字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教农民识字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此,首先要向农民提供书籍、报纸等必要的文化资料以供阅读。列宁曾要求合理分配现有的书刊,认为“报纸和书籍为苏维埃职员这一人数不多的阶层所占有,而工人和农民所得到的却非常少。必须彻底整顿这项工作”18。此外,列宁还主张在农村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在1919年2月公布的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提出在当时国民教育方面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建立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电影院、艺术工作室等等)”19。第三,强化城乡文化交流与合作。列宁认为,城市应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帮助农村发展文化教育。他曾要求:“必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 党的、工会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