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贝尔氧化沟.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19466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贝尔氧化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奥贝尔氧化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奥贝尔氧化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贝尔氧化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贝尔氧化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贝尔氧化沟奥贝尔氧化沟一般沟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道进入,由外沟道进入中间沟道再进入内沟道,在各沟道循环达数十到数百次,最后经中心岛流出。在各沟道横跨安装有不同数量水平转碟曝气机进行供氧,其具有较强的推流搅伴作用.该工艺处理效果好, 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优点,对于每个沟道内来讲,混合液的流态基本为完全混合式,且池容较大,循环流量大,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并可减少污泥膨胀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保持较稳定的出水水质.若能将氧化沟的进水设计成多种可选择的方式,能有效抵抗暴雨冲击,增加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例如遇到暴雨时越过外沟道,

2、直接由中沟进水,而外沟道保留大部分活性污泥,利于系统的恢复.奥贝尔氧化沟一个最显著特征是三个沟的溶解氧呈0 mg/ L -1 mg/ L 2mg/ L (外中-内) 梯度分布.典型的设计是将碳源氧化、反硝化及大部分硝化设定在外沟内进行,控制其DO 在00。 5 mg/ L 。中沟的DO 控制在0。 51。 5 mg/ L ,可进一步去除剩余的BOD 或继续完成硝化。内沟的DO 为22。 5 mg/ L ,以保证出水中有足够的DO 带入二沉池。外沟容积大,约为总容积的5055%,但DO要求低,能耗小。内沟DO要求高,但容积小,约为1520。此种DO 的分布方式不仅使奥贝尔氧化沟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

3、,而且大大节省了能耗.在实际运行中,奥贝尔氧化沟的各个沟道中DO的控制较关键。外沟的DO若高了,就不会形成有效的反硝化环境,从而影响脱氮的效果,出水氨氮便会增高。而且外沟DO高了也是能量浪费。如果氧化沟内沟曝气量太大,曝气过量,从氧化沟内沟出水至二沉池的水含DO较高,污泥内附着的气泡来不及释放,就会出现白色漂泥,影响后续处理及出水。而氧化沟内DO低了,污泥进行厌氧反硝化,会导致污泥变黑。并且内沟DO较低的出水进入二沉池以后,在池底的活性污泥可能会发生反硝化,产生N2,使活性污泥吸附N2而上浮,影响沉淀效果.可以适当的控制各个沟道转碟运行台数,并合理分配三沟道的转碟台数,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同

4、时也有利于提高脱氮效果.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当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奥贝尔氧化沟本身为低负荷设计,污水经过外沟及中沟生物降解后,有机物浓度已非常低,因而内沟中有机负荷很低,而污泥浓度高,微生物内源呼吸较大,污泥老化严重而解絮,沉降性能下降引起漂泥,漂泥为黑色.此时可以通过采取适当降低氧化沟液位,减少曝气量,加大排泥量,降低污泥浓度,提高有机负荷的方式解决。外沟理论上DO控制在0 mg/ L,因为要进行缺氧反硝化,又要使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降解BOD。这需要对DO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实际过程中,利用的单速或者双速转碟进行充氧曝气,调节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控制DO。使外沟很难形成交替好氧缺氧

5、的环境,这也使硝化反硝化过程不能稳定的进行,导致总氮去除率降低。除此之外,由于氧化沟没有内回流,内沟中大量的没有进行反硝化反应的硝态氮随着出水外排,这也造成了氧化沟总氮去除率不稳定,出水有时不达标。如果能增设内回流,使污水能在外沟处于缺氧状态且碳源充足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进行反硝化脱氮,可有效的降低出水氨氮.另外,如果采取水下推流和转碟曝气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控制氧化沟内的DO。转碟具有较高的充氧能力和动力效率,碟片可以方便地拆装。当DO高的时候,可以停开部分转碟,水下推进器也可以较好的保证混合液的流速,不至于使污泥沉降。奥贝尔氧化沟不排泥,污泥进入二沉池后,从二沉池底部排泥.污泥由二沉池回流至外沟。氧化沟内并没有真正的厌氧环境,而磷的去除是通过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磷和在好氧条件下的超量吸磷,最终由污泥的排放来达到除磷的日的。聚磷菌的泥龄较短,一般在3到5天左右,而奥贝尔氧化沟工艺的污泥龄长,一般在10天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30天以上。这也为奥贝尔氧化沟除磷带来了困难。虽然通过加大排泥量可弥补污泥含磷量低的问题,但达标仍存在问题。如果能拥有灵活的进水方式,合理的分配进入各个沟道的污水量,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解决脱氮和除磷的矛盾,使其达标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