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事迹.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18992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生平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孔子生平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孔子生平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生平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生平事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的生平事迹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 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

2、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时孔子 55 岁。孔子 14 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

3、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 语中。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 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五谷生焉” ,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

4、是否变鬼的问题。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 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

5、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 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 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 。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社会进步的。 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

6、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 代表, 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来,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

7、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8、“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

9、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史记的介绍】 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

10、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

11、子乃诞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 史记称“老子,隐君子也。”因为是“隐君子”,所以司马迁对于有关老子的记载也是比较含糊的。比如对于老子本人,就有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等三种说法;而老子的在世年龄,也是一个悬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老子之所以长寿,史记认为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列了一个关于老子后人的简单的家世表。老子的儿子名宗,在魏国当过将领;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曾在汉孝文帝时期当过官;而假的儿子解曾任汉代一个诸侯王(胶西王)的太傅。据庄子书,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阳子居等人。而曾问学于老子的人则

12、较多,如崔瞿、士成绮等。其中最著名者当为孔子。而真正传老子之学的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如司马迁就认为,庄周之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吕氏春秋不二篇也指出,老聃之学贵柔,关尹之学贵清,子列子之学贵虚。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三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老子及其道德经在后世之所以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还跟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有关。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有各个时期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50余种,从经国、理身、论兵等各个方面阐发道德经的意义;还有关于老子的各种传记、年谱,如太上混元真录等;而托太上(即老子)以立言的道教经典更是数目众多。因此,老子的思想在后世能继续承传、发展,并对历史、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道教是为之作出了大的贡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