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1883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预习的负面作用辨析摘 要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对预习的作用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重点对预习的负面作用进行深入辨析,以期望唤醒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教学中的预习开展回归理性,从而有效预防负面作用。预习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在预习的意义和方法上面做了很丰富的探讨,但是笔者认为更应该认真而全面地来分析预习的作用,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预习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将其积极意义发挥出来。而分析预习的负面作用存在的原因和其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才能有效地预防负面作用的产生,或者有效地消除预习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不同的学科之中预习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2、的心理特点也是不相同的,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一、预习的界定及意义 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进行提前接触与熟悉。它作为一种独立学习尝试,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是两个比较典型的对预习的定义,在综合其他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预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1)预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自己尝试性构建知识的过程,预习属于学生自学的一种;(2)预习的时间发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3)预习的内容是教师正式上课的内容或者相关内容;(

3、4)预习是个有序的过程,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展开,是为教师正式授课所做的准备。 这是根据预习的特性所进行的界定,而针对预习的积极意义学者曾经做了十分充分的论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自学空间,不仅能解放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预习环节可以大大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增大课堂容量,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时效性;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预习方法,对于将来的学习、成长也大有

4、好处。 综上,笔者对预习的作用进行总结。(1)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教师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难度。(3)对课程开展的影响:可以适当分担课程的内容,从而使得课程进展更加顺利。 总的来说,预习在教育教学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很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原因。但是预习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是需要警惕和预防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影响需要更加细致地思索。 二、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在学习时有强烈的好奇心。所谓好奇是人们面对未知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想要了解和认知事物的心理。对于成人来说,

5、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多,好奇心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好奇心于第一次认识某个事物之前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重新认识某一事物的时候其好奇心将会大大减弱。特别是对某些具有新奇性的陈述性的事情,这种好奇心的减弱将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最好保证在儿童第一次学习某一事物的时候就是其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 从儿童的学习动机来看,也有其特殊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外部动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四、五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构基本上没有差别,六年级小学生则开始形成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动机。在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时候应该根据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和特点,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

6、机为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大量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定期考查、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也的确是如此做的。 儿童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在继续迅速发展,其思维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实现思维过程中的质变。笔者认为在儿童思维过渡和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对自我知识的修正能力还远远没有形成,所以在进行教育

7、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现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成熟得比较早,智力发展比较迅速,想法比较多,这些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优越的条件,进入小学是他们正式学习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现如今的儿童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些新特点也是各位教师在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以防止低估学生智力而对简单问题反复阐述的现象发生。在加强保护儿童思维发散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对发散的思维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儿童的心理特点是辩证的:好奇心强烈,但是相对脆弱;外部学习动机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但是正在向内部动机转化;思维发展进步迅速,但

8、是还远远不够成熟;喜欢发散思维,但是思维的优化整合能力有所欠缺。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内容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课程的总目标中提到“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此目标可以看出两个“了解”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并不高。在具体目标中则有“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表述,也就是说小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浅显的”特点。这样就决定了课程内容多为一些表述性质的知识,比如“了解植

9、物生长的过程”“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这些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认识和识记的性质,并不是严密的逻辑推导性质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角色则为“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其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其他方式的学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或者备用的手段在较为适

10、当的情况下使用。 四、预习的负面影响 预习的负面作用也有人讨论过,笔者找出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一篇是教育反思:对“学困生”而言,预习是否必要,文中指出,在对学困生的教育中“尽管已经考虑到他们的学情,给予他们特殊的政策和关心,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实在太差,欠债太多,有积重难返之感”。得出的结论是:“预习是重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它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比培养他们的预习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作业以外的时间里把以前的薄弱和空白点及时补起来。”文章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适当地决策,盲目地使用一些普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另一篇文章

11、是浅析技校生预习的消极作用,作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出几点结论:预习降低了课题引入的作用;预习淡化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预习增加了学生出现错误的概率;预习浪费了中上等生的时间。作者主要是通过教学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更应该认真地分析,冷静地对待预习的负面影响。 首先,科学课程主要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授课的,预习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受新知识,但是这样一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大打折扣。同时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知道,其中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课堂的任务相对比较轻松,如果在预习的时候就让学生掌握了,这样就是白白地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好奇心也

12、遭到一定的破坏。 其次,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免有思维的发散,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猜想和思考。在预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结论,这样这个思维发散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学生的思路必然受到限制,科学思维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培养。而且也注意到科学探究中学生知识的获取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如果学生过早地熟悉所要学习的知识,这种知道了结论的知识构建过程将不会是深刻的,或者不是全面的。这样的课堂将无法真正达到科学课程的要求。 另外已经知道儿童的思辨能力不够成熟,思维的自我批判能力远远不足,预习是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之下独立进行的,这就有可能无法准确地把握知识,甚至导致学习错误。这是由

13、于预习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师的指导相对比较少,如果错过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知识的机会,这样的错误概念将会长久地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 最后,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外部动机占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夸奖和奖励对学生而言是十分珍贵的。如果一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会在预习的时候牢牢记住课堂上教师可能要讲授的知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和好学。这样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实质上却有助长学生虚荣的可能,而为了虚荣而学习的知识多为肤浅的,既没有在知识上有所提高,在科学态度上也没有益处。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儿童心理特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来辨析

14、预习的负面影响,笔者并不是彻底否定预习的作用,只是希望可以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预习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对象的心理和教学目标来冷静分析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希望本文对教师特别是小学科学课教师是否在授课时使用预习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益琴,郁云翔.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6):46-48. 2陈春香.预习:有效课堂教学的通行证J.小学时代,2011(8):52. 3张萍.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预习习惯的意义和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0(3). 4张德华.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学习:教师,2011(6):156-157. 5张敏,雷开春,王振勇.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5,28(1):183-185,177.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胡群芳.浅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07-108. 8靳明江.教育反思:对“学困生”而言,预习是否必要J.考试:中考版,2011(7):30,32. 9曹余华.浅析技校生预习的消极作用J.职业技术,2006(22):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