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18422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岳阳县新长征小学 付会 韩建新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不少的教师把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利用最多的是教材中的命题作文,学生有无亲身生活体验并不重视,学生有无真情实感也不关注,关注的只是师生是否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而把大量的课程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因此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无病呻吟,偏离中心,缺少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作为小

2、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善于挖掘教材、校园生活、社区活动等资源,为学生习作挖掘一泓清泉,开辟一条通向快乐习作的道路,变“天堑”为“通途”。为此,我们进行如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拓宽习作思路。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 根据教材单元训练重点及各课中不同的写作特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把自己融入作品中,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了四季的雨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再写一篇小作文四季的四野。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内容写出了田野在四季变换中的不同景象。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

3、了具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比如在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文章写到扬科对音乐的痴迷,对小提琴的酷爱,使他忘记了恐惧走进地主的食具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课文就此打住,我们可以延续这个思路让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像和联想,续写当时的环境、扬科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当时扬科为了看一看、摸一摸小提琴内心无所畏惧和即将实现愿望的狂喜的心情。我们还可根据插图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4、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空白点 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为了节省笔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往往只用简短的语句带过,或者只是概括交代,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这些地方我们可以把它进行素描详化,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开国大典里有一句话:“两个半钟头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都是概括的描写,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两个人(如农民、学生等),想象他们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这样就更具体化了,更能体会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走进生

5、活,捕捉习作灵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1、让学生走进生活。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点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在“生活作文个性化”的研究中,我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

6、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2、

7、让生活走进作文。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就是指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会摄影的学生去照相,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漫步春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

8、品春趣,介绍早春、春笋图、花满溪、春到茶园等摄影、写生作品的含义,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学生的习作充满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欣喜。三、加强阅读,丰富习作情感。优秀的习作之所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是因为字里行间中流露着浓浓的情感。一句名言,一则警句常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细微处的描写常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经典词句的使用常使文章工整严谨。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因此,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积累,是写好习作的重要保证。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

9、量要达到145万字左右。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编印课外阅读材料,创设班级图书角,安排读书时间。每天早晨,举办古诗赏析活动,学生主持,学生主讲,学生检查,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变老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变每日点到为格言警句签到,一则格言,一句警句就是学生走进课堂的门票;每天晨会确定5分钟为学生自由表达、百家争鸣的时间,定期开展百词竞赛,成语接龙赛,评选小诗人(比比谁的古诗多)。每天家庭作业安排课外阅读,养成学生勤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在每次测试中,安排一定分量的课外阅读知识考核,以竞赛考查,让学生走进书山词海,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实践表明,大量阅读改变了有骨无肉、有枝无叶的习作现象。“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千锤百炼出深山”“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之类的名句时不时在习作中得到闪现,一些优美的词语也时常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连一些平时调皮的学生也自觉地用名言警句自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