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917734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亟待发展的新领域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自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会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仅对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求,更对学校

2、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对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程度也有明确的目标。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作出了积极回应。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上世纪末以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逐年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人大、清华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

3、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公司,影响力逐年扩大,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各高校纷纷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和报告会,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尽管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气候,但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校还较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等等。在2010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

4、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我国已形成五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些院校以各种方式展开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5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模式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中国人民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

5、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模式二: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如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的设

6、立、研发”等课程。学校还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过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模式三: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创新创业计划为依托,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教育既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迁延与有效补充,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目标、运行机制与规律。它是将原来各自分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为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5个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

7、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系统规划、精心设计、组织协调,形成有机的运行机制与培训体系,使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得到提高,进而更好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四:以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黑龙江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比如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

8、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比如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开展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鼓励研究生挂职锻炼,利用研究生的专业优势,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既拓宽了研究生培养途径,又提高他们创业的综合素质。模式五: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清华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

9、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在这些试点院校的带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大学生创业活动体系。现在许多高校虽然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正在实践中逐渐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三、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何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

10、科定位模糊作为大学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学科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或是包含于技术经济学科,或是包含于企业管理学科。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学科地位的边缘化,目前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大学生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个错误认识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

11、限于技术创新。在我国大力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积极以培养善于技术创新的创造性人才为己任,使得当下一谈起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而忽略了创意型创业与社会创新。尽管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确实是大学生创业的热点,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更要关注“市场创新“即需求创新,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意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更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即使在

12、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创造学课程或创新课程,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企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或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器等。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完全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进而导致人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这种认识和实践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同时,这种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还暗含着一种认识我们不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

13、的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只是增加一点创造学的知识和创业的技能,就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尤其要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根据创

14、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停滞于浅层形式,缺乏实践环节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的深刻意义还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目前有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创业报告的火爆,主要源于创业激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创业的理想和渴望。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缺乏持续性的作用。这些轰轰烈烈的活动,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致使学子们激情有

15、余而内功不足。高校在这方面缺乏传承和积淀的经验和制度。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实践环节,但实践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毫无疑问,这些是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但是,它并不是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的创业实践,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这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角度来看,除了上述典型的创业实践以外,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和受益面较窄目前,

16、我国有些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创业大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往往只局限于少数学生,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学校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少部分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竞赛成了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我们国家创业政策、创业环境还没有形成良好传导机制的情况下,应当理性看待大学创业教育,要认识到,大学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或研究生毕业离校就去创办企业或公司,因为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大学生虽然是社会中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但大多数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管理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毕业就去创办企业或公司,失败概率极高。同时,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这种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由此可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或公司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