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1751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县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为合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XX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XX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战略实施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本着提高我区农村环境质量为己任,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养殖业的发展壮大,许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协调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对上述问题高度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多年来我区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政策

2、,取缔小造纸企业4家,小电镀、小化工2家、小水泥企业6家,对全区8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同时对我区工业污染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推行环保“一把手”负总责,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一票否决权,“三个一”工程,“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新一轮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美乡镇、生态村),并建成一批环保文明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全面加大解决当前农村最突出环境问题. 1、总则 1。1规划的由来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现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学习和贯彻的要求; 200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3、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2008年7月,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 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要求; XX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战略实施的要求; 推进鄱阳源生态经济及建设和加强河流源头区环境保护的要求1。2规划范围 XX县区总面积853.4平方公里,内辖8镇、2乡、一街,168个行政村,2664个村民组,总人口387390人,其中农业人口296690人. 1.3规划编制依据 各种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等; 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相关规定 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2、农村环境概况2.1主要环境问题 1、农村饮水源受到污染。农村饮水绝大多数不是自来水公司供应,而是饮用山岭

4、渗漏水、泉水、甚至还有部分村民饮用库塘水,且含钙、氟铁量高,有些地方因煤矿开采导致水资源严重馈乏,直接威胁农村饮水安全。加上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未经处置,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2、土壤受到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等物质残留于土壤中以及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橡胶地膜等白色污染,不仅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土壤耕作质量,肥效。 3、水体富营养化。养殖业在近十几年大力发展后,粪便随意排放,造成蚊虫大量繁殖,成为了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又一途径,产生的恶臭气体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同时致使大量农田种值作物长期发青,长苗开花不结

5、果,使塘库的水质富营养化,造成鱼塘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4、生态环境恶劣.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淡薄,只顾眼前利益,对山林大量乱采乱伐,山岭千疮百孔,极大程度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严峻。 5、农村工矿业污染。随着工业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农村土地上兴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三废”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基层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 2。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目前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无处理设施,缺乏垃圾处理技术,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依靠集

6、中收集运往山岭进行简易填埋处理。 2.3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就我区而言,农村与城镇环境治理管理相比,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重视还不够,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仍然存在“注重gdp,忽视cod的倾向,重视农村工业发展,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二是缺乏科学决策和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明、措施不实、效果不佳。三是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缺少规范、长期、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四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体系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涉及到不同社会成员和集体的利益,目前仍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五是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大多停留在空乏的

7、标语口号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2、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我区现有农业人口296690人,从我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状看: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民更加迫切需要增加收益,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技术,而更乐意使用化肥农药。二是重产品重产量,轻生物资源利用.农民在生产中往往更加关注较高的产量,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而不愿意投入劳动强度,开发利用秸秆、人禽畜粪便等资源.三是化肥使用重投入轻效率。大多数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超过作物实际最佳需要量的15%30,甚至50%.四是重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轻公共环境基础建设。由于

8、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毒或难降解的现代生活垃圾大量产生,但缺乏相应处理设施。 3、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全区在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开展了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对农村环境保护有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但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二是人员队伍建设力量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分散、复杂,工作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和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目前全区各镇村环保机构处于形式状态,各项工作不能适应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三是农村环保监督基础不足。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全区镇村没有起码的检测设备和条

9、件,全区大部分农村大气、水、土壤的系统性基础环境数据处于空白. 4、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我区相继开展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对改善我区农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界限,没有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3。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XX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以改善农村环境

10、状况为核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3.2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 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建设,寻求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的出路,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小康和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源头、过程、末端治理三结合 通过“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控制污染源头,减轻过程污染通过”农村废弃物

11、的资源化以及生活垃圾和废水治理处理,加强末端治理,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坚决贯彻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按照我区农村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确保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得到彻底改观。 (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改”中的“改是手段,真正建成才是根本,在加强清理整治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建立广大农民能够自觉遵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我区各镇和行政村(居)要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规划编制要立足当地实际,各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农业

12、结构调整要紧密结合围绕改水、改厕、改圈,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按照年度计划的要求,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确保一个村一个整治,一个村一个村见成效.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 我区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省、市、区各相关要求要同时,提出不同的建设思路、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集中”(居民向居民点集中,农业生产向大户集中,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一刀切,在较发达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门槛,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途径,探索新经验。 (六)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由各

13、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防止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按照“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提供组织和物质上的保障。 3。3规划时限和目标3。3.1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2008-2015年,与为近期“十一五(20082010)和近期“十二五”(2011-2015年)两个阶段 3.3。2规划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4、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严重的平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全面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

15、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每个乡镇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5个村的整治任务,2009年底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80,2010年上半年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规模化兽禽养殖污染防治、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1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针对目前我区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白竺乡、麻山镇、东桥镇、广寒寨乡,下埠镇的杞木村、光华村、下埠村、潘塘村,湘东镇、腊市镇等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标志性建筑物,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