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15530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4讲:秋水(学生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水_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的寓意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做过

2、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

3、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关于庄子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

4、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

5、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三、写作方法1、对

6、比手法的运用。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例1.下列读音

7、全对的一项是()A.泾流(jn)旋其面目(xun)欣然(xn) 伯夷(b)B.少仲尼之闻(sho) 莫己若(y)弗信(f) 至于(zh)C.渚崖(zh) 闻道(wn)顺流(shn) 百川(chun)D.两涘(s) 长笑(chn)难穷(qin) 秋水(shu)例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百川灌河,泾流之大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例3.下列对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地得意起来,写出了河伯的动作、神采和心理。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河伯见到北海的情形,表现出他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写出北海的形态。C.野语有之曰

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既是引用,又写出了过去自己洋洋自得的神情。D.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写出了秋雨既大又多的特点,又照应了标题,而且总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例4.下列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望洋向若而叹曰(连词,此处表递进,译为“并且”。)B.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方”的意思。)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表被动,“见”是看见的意思。)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己若”,否定句中宾语与动词倒装,“闻道百”不是倒装。)基础演练一、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泾jng涘y渚zhB泾jng涘s渚zhC泾jng涘s渚zh D泾jng涘y 渚zh二、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9、)A径流渚崖 辩别望洋向若 B泾流劝谏旋转欣然自喜C争辩穷匮孀妻 遗笑大方三、“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对联勉励自己做怎样的人呢? 四、对下列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文章隐晦曲折,是故意不让人们读懂文章的意思,理解庄周的主张。B.庄周继承发展李聃的思想,散文方面却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写法和风格。C.庄周文章以寓言说理,逻辑严密,但人物刻画不生动。D.庄周是先秦诸子中民间文学的代表,孔孟则是官办文化的代表。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

10、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二)夔(ku,独脚兽)怜蚿(xin,多脚虫:蜈蚣类),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n hu)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啧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而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肋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

11、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qi,蹴踏)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秋水)7.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使:派遣。B.庄子持竿不顾 顾:照顾。C.予无如矣 如:从、跟从。D.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胜:尽、完。8.下列句子中与“庄子钓于濮水”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藏之于庙堂之上 B.蓬蓬然入于南海C.蓬蓬然起于北海 D.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9.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派大夫二人”“先”表明了楚王做事

12、的慎重和对庄子的敬重;“焉”代词,代指庄子。)B.“庄子持竿不顾”和“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前句写庄子的傲慢,是因为楚王未亲自请他;后一句写庄子的立场,甘愿自由生活在下层,不愿意囚禁在上层生活中。)C.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今子使万足,独奈何。(前后两句形成对比,疑惑不解中,流露出对蚿的仰慕和对自己的炫耀。)D.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予、吾都指代蚿;天机:天然机能(功能);所以:原因;然:语气词,无义。10.对文章内容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文(一)、文(二)都体现了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的特点。 B.文(一)中“吾闻楚有神龟”三段对话中,用了选言推理法,巧妙拒绝了楚王的邀请。 C.文(二)

13、第一句,作为起始,总括全篇,但此句中的“风怜目”“目怜心”文中没有谈到,真是美中不足。D.文(一)、文(二)谈论的话题不同,观点也不一致,文(一)谈“追求自由”,文(二)谈“怎样对待事物”。11.请分析“风曰”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风”对自己的认识是什么? (2)“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巩固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桓公读书堂上。轮扁斫轮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糟魄(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可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