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154571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1].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仙镇学校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练习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一、填空1、放大镜是 镜,它具有放大 的功能。2、放大镜的特点是 。3、透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二、选择。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有关。A、凸度 B、材料 C、面积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越大越小不变三、问答:请说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广泛应用?附答案:一、填空。1、凸透镜 物体图像 2、透明和中间较厚

2、 3、视野二、选择1、A 2、B三问答略。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一、填空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 ( )组成。2、蚜虫的天敌是 ( )。二、选择1、蚜虫的天敌是( )。蚂蚁 麻雀 草蛉2昆虫头上的触角相当于它们的( )。眼睛 嘴巴 鼻子3蟋蟀的耳朵长在( )。头上 肚子上 足上4观察蚜虫时一般要选用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5倍 10倍 100倍三、画一画。画出你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蚜虫的样子。附答案:一、填空1、鳞片 2、草蛉二、选择1、 2、 3、 4、三、略3、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

3、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一、填空。 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 或由 组成。 2、人们把 等这样的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 的固体。二、 判断。 1、糖、碱、明矾全是晶体。 ( ) 2、课堂上我们制作晶体的方法是蒸发。 ( ) 3、晶体的形状都可以 用肉眼看到。 ( )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角形的。 ( ) 5、在制作晶体的实验中,使用较浓的食盐溶液更容易看见食盐晶体。 ( ) 三、选择。 1、晶体是()。 A、不规则外形的固体 B、可以流动的固体 C、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列文虎克通过显微

4、镜把他看到的()仔细地画了下来。 A、各种晶体 B、微小的生物 C、各种动物 3、观察白糖可以使用的工具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天文望远镜 4、晶体有()等形状。 A、立方体 B、金字塔形 C、六角形 5、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质都是晶体。 A、液体 B、气体 C、固体 四、问答。 1、 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味精、盐的颗粒分别是什么样的? 2、画出放大镜下的白糖和食盐的晶体。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晶体、晶体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3、规则几何外形二、判断。 1()2()3()4()5() 三、选择。 1(C)2(B)3(A)4(A、 B、 C)5(C) 四、(略)。 4

5、、怎样放的更大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一、填空 1、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倍。 2、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二、判断 、在17世纪人们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放大的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发明的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300倍。() 三、选择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越大越小不变

6、、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列文虎克巴斯德罗伯特.胡克 附答案:一、填空:1、4 2、二、判断1、对 2、对三、选择1、B 2、A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练习:一、填一填。1、生物体是由 组成的。2、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 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3、英国科学家 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二、选择。1、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1、2、3、4 1、4、3、2 1、4、2、3三、问答。你能说一说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吗?四、画一画。你能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

7、细胞的样子吗?附答案:填一填.1、细胞 2.玻片 3、胡克二、选择1、三、略 四、略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科学概念: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细胞的器官也是不同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功能单位。一、判断:1、细胞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 )2、头皮屑是死亡的细胞。 ( )3、血液中的白细胞能杀死病菌。(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细胞的器官也是不同的。( )5、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二、列举。请列举出几种细胞的名称和作用?附答案:一、判断

8、。1、对 2、 对 3、对 4、对 5、错二、略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科学概念: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一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1、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微生物繁殖的结果。2、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二、选择。1、研究鱼缸里 的鱼为什么发绿需要借助( )来观察。 A显微镜 B放大镜 C平面镜2、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需要( )。 A用小勺把水倒在载玻片上 B用滴管把水放在载

9、玻片上 C用滴管把水放在载物台上三、简答。1、怎样观察水中的微生物?2、如果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运动迅速,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观察清晰?答案:一判断。二、选择。A B三、简答。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2、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 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8、微小世界和我们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

10、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一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1、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2、面包是微生物为我们提供的食物。( )3、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二、填空。1、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 ,生物的 ( )、( )、( )、( )、( )、( )、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 )、制造( ),它们好像一个个微小的工厂。三、简答题。 传染病的流行与微生物有关,请问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吗?请简单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答案:一、判断 二、填空1

11、、功能单位 呼吸 消化 排泄 生长 发育 繁殖2、光合作用 养料三、简答题、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比如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他细菌地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利用乳酸菌发酵发酵,可以大量生产乳酸菌奶饮品;一部分微生物能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称为环保微生物。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一

12、、判断。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2、世界上的岩石、房屋、马路、不会发生变化。()二、选择。1、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A、玻璃杯掉到地上碎了 B、柴燃烧 C、铁钉生锈 D、水变成水蒸气2、在下面四种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有()A、汽油燃烧 B、在馒头上滴上碘酒 C、水结成冰 D、食物被消化三、问答题。水结冰和铁生锈在物质变化的本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四、实验。我观察到蜡烛燃烧中的变化五、运用。要使一根木棒变成两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要使一根木棒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各写两种)附答案:一、判断。1、 2、二、选择。1、(A、D)/(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