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1514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兴市茶叶产业化发呈现状及将来发展思路探讨李茂芳(湖南省资兴市农业局 资兴 4400)摘要:笔者在调查和分析的基本上,针对资兴市茶叶产业的发呈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兴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核心词:茶叶 产业化 发展思路 1 茶叶产业发呈现状11产业发呈现状.1.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资兴市属于我省茶叶栽培合适区,是湖南省优势品牌茶区域化建设重点县(市)之一,为了做大做强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实行品牌战略,强力履行茶叶有机、绿色食品原则生产,提高茶叶的质量和档次,推动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按“品牌联公司,公司加协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

2、成了东部高海拔的(60-100米)高山名优品牌绿茶、北部丘陵优质绿茶和南部东江湖库区特早名优绿茶个优势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培植种茶的大户,推动了茶叶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全市既有亩以上种植户5户,专业生产茶农占总茶农户的52%。1.1.2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资兴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规模种植始于九十年代初。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注重茶叶产业的发展,采用有力措施,促使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据记录到全市茶园面积达51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1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6%,年产量12吨,年产值07亿元。茶叶生产已成为我市山区和库区农民的农业支柱产业。1.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我市辖区的汤市狗脑贡茶,其外形

3、条索紧细,色泽绿润灵雅;内质经冲耐泡,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厚醇爽,在宋代曾是朝廷贡茶,近年来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金奖,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出名度。“狗脑贡”通过了湖南省出名商标认定,狗脑贡茶通过了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认证。这些荣誉和证书的获得大大提高了狗脑贡茶的出名度,也提高了我市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茶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1.1.4 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我市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湖南资兴东江狗脑贡茶业有限公司是郴州市级龙头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组织茶叶协会

4、及茶农对“狗脑贡”茶进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原则、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提供中介服务,努力开拓市场。公司近年来发展较快,销售额达到00万元。资兴市狗脑贡茶叶协会于11月成立,下辖汤市、彭市、皮石、兰市、滁口、团结、白廊等1个乡镇茶叶协会,拥有会员89户,带动基地茶农570户。1.2 目前我市茶叶产业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是总的来说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化水平低。全市茶叶加工公司诸多,但龙头公司数量少,拳头产品不多,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市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叶商标有十四个,各茶叶加工公司在市场上互相压价和抢夺茶叶鲜叶方面的恶性竞争给我市茶叶产业的发

5、展带来隐患。二是对茶业产业投入局限性,茶园基本设施差。各级财政对茶业产业的投入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局限性,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培训,某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导致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本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主线变化。三是我市茶叶生产加工品种单纯为绿茶,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水平的需要。茶叶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局限于省内市场,省外市场销售量局限性8,市场份额较窄,销售网络也不完善。四是茶叶的清洁化加工生产能力不强,加工生产线设施跟不上,质量提

6、高不快。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2 我市茶叶产业将来总体发展思路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以发展特色茶叶产业为抓手,采用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以龙头公司为支撑,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大投入,加快哺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出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哺育特色出名品牌和优势产区,打造现代特色茶叶产业链,逐渐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资兴茶叶产业。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产规模化。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茶叶种类的最合适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本、技术条件和生产老式;二是生产规模大。可以集

7、中连片生产;三是市场区位优。目的市场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带动力强;四是产业化基本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本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具有创立农产品出名品牌的基本;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2. 充足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一是充足整合资金扶持符合我市茶叶发展方向的项目,扶持重点公司,扶持良种引进和示范推广,改造旧茶园、旧茶厂,扶持产品创新,扶持品牌塑造,扶持优势产区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和农业专业合伙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加强扶持更新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提高茶叶机械化

8、采茶和制茶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大茶园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原则化良种茶叶建设。四是政府奖励在茶叶生产升级换代、引资技改、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2.3 加强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茶叶产业科技含量。面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成套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加大茶农技术培训,为其传授实用科技,从主线上减少农残,提高茶叶品质,提高效益。4 以推广名优绿茶精细化加工为抓手,不断提高我市茶叶的质量和档次,增

9、强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增长茶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高茶叶品牌的出名度。一是茶叶加工要从初加工抓起,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加工厂,坚决取缔初制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原则、导致资源挥霍的初制加工厂。按照原则化生产的规定,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采用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本较好的公司,支持她们引进先进名优绿茶精细化加工设备,裁减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高茶叶公司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公司,增进规

10、模经营,实现生产原则化、产品规格化。.5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进产销衔接。在优势产区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营,提高茶叶产业的信息收集、解决、发布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吸引全国各地茶叶商户到产地批发茶叶商品,减少流通成本,增进茶叶商品流通。极积组织公司参与北京农业博览会和省内外各类产品展销和名优茶鉴评,进一步拓展国内消费市场。2. 实行原则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茶叶原则化建设。制定完善的茶叶产品原则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原则,指引茶农按原则组织茶叶生产。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原则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生产全程原则化管理,按照产品一致

11、性的规定,实现良种化,按照降本增效的规定,实现技术规程的原则化,按照龙头公司和市场的规定,实现产品优质化。加强对农民的原则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原则入户。在原则化生产示范基地履行“订单农业”,实行优质优价,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名牌战略。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 推动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限度。推动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合伙经济组织,建立茶叶行业协会,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限度。努力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增进优势产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努力搞好优势茶产品产销衔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形成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突出抓好龙头公司的哺育,通过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积极支持龙头公司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组织区域化专业协会,发展多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伙社,加强对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伙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在财政补贴、贷款扶持、税收优惠、注册登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作者简介】 李茂芳(99 ),男,大专文化,199年毕业于湖南农大农学系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专业,现任资兴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联系电话 -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