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144447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延钊及其祖传“玉海楼”藏书孙延钊(89318)字孟晋,号勖庵。浙江瑞安人。自幼家学渊源,继承庭训。毕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历任北洋政府监署科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浙江通志馆编纂、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延钊毕生致力于地方文献收集整顿与校勘工作。在她任温州籀园图书馆长期间,多方征书,募款, 收集地方文献,使籀园藏书增至49559万册,同步她注重图书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活动。抗战期间,先后举办“战时图书展览”、“国防巡回文库”、“抗战木刻漫画展览”等活动,还积极组织青年读书会,宣传抗日救亡,使图书馆面向社会。她不仅注重图书馆的建设,在解决祖父孙衣言爸爸孙诒让创立的“玉海楼”藏书

2、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作为“玉海楼”第三代传人,孙延钊在93年编有玉海楼丛书细目5册,著录丛书131种, 800余册。95年编有瑞安孙氏玉海楼藏温州乡贤遗书目,著录图书62部,其中有明代刻本3种,抄本20种,稿本多种。197年,她毅然择其中之精髓46部2990册(多数为善本)、永嘉丛书版片240片及文物10件,存浙江大学文学院,录有浙江大学文学院收藏瑞安孙氏玉海楼寄存图书、文物商目一册,现全归杭州大学图书馆特藏。1951年又将玉海楼部分藏书“四部”及“丛书”2.2万册,捐赠温州图书馆,其中明版书及各家批校本近种。147年和72年,先后又将随身携带至杭州所藏的先人遗译及自著手稿7种7册,分别

3、赠送温州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说到“玉海楼”藏书,不得不提到其父孙诒让。孙诒让(148108),是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和出名教育家。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她“三百年绝等双”。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次年便殉难了,没有顾得上对甲骨作著录和研究,刘鹗将其所得甲骨编为铁云藏龟后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爱玩不已,辄穷两月力校读之,此前后反复者参互采绎,乃略通文字。”孙诒让努力攻关,终于9便撰成契文举例二卷。该书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的先例。孙诒让考释的字共有185个,虽然多半是和单个金文的

4、比较中认出来的常用字,但她毕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孙诒让继承清代浙江学者关怀地方文献的老式,以整顿乡邦献为已任,在辑录校理地方文献史料方面也有重大奉献。177年编成温州经籍志36卷。自唐宋至清道光此前温州六县文籍广为著录,共10余家,175部。该志按四部分类,于每书目之下,采录原书序跋、目录,以及前人评议,如有论误,匡纠于后。该志网罗宏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详,被目录学界称之为“最出名的地方艺文志”。光绪十四年(88)孙诒让其父创立藏书楼“玉海楼”。此楼坐落于瑞安市区道院前街,孙氏因慕宋代王应麟博极群书,遂以其巨著玉海名斯楼。当时,李文田为其题写有“玉海楼书藏”匾额。通过十余年恣意

5、购求、收藏图书9万余卷、00余种。稿本、抄本、名家批校本亦多,其中珍善本约4000册。“玉海楼”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南浔刘氏“嘉业堂”,并称为江南三大出名藏书楼。孙诒让曾编撰有玉海楼专目,收录藏书种,2656册;经微室书目著录图书3种,7万余册。玉海楼善本书目著录3种。解放后,“玉海楼”藏书楼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孙氏藏书始于孙衣言祖父孙祖铎,即有“诒善堂”藏书楼。道光三十年(18)入翰林,历官布政使、太仆寺卿。性好学,喜谈论经济,工于书法。尤好聚书,官翰林时,购书极为以便,恣意购求,0余年间先后收有范氏“天一阁”、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毛氏“汲古阁”等数十家旧藏,尚有曾国藩、钱泰吉、何绍基、姚复庄等人赠书和书稿,收书至9万卷。因故居狭窄,又另建一楼为“逊学斋”,莫友芝题写匾额,南北向间各五楹,专辟为藏书之所。并亲自签订有藏书规约管理“玉海楼”藏书。入藏之书多善本秘籍,由名家校勘批校甚多,尤以地方文献、先贤遗著为藏书特色。编有晒书目录,著录图书102种,1300余册。杨仲渔、何子浚为之编有逊学斋书目4册。她不拘旧律,藏书乐于借人阅读。撰玉海楼藏书记说:“乡里吼声,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缪我月,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可见其藏书目的不是为了私藏,而是为了乡里贫穷学子皆有书读而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