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14337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处处充满着以实践为基础的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经典著作,而毛泽东论持久战即是其中的一篇不朽的军事哲学著作。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中日战争的根本规律,为确定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可以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提供了实践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最光辉的范例。毛泽东同志研究中日战争的科学社会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和今后研究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

2、以实践为基础的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等。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自觉、科学地运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方法,对抗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分析和判断,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正确的抗战方针撮供重要依据,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首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在实践的指导下,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确定哪个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

3、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毛泽东作出的分析完全是在实践的理论指导下作出的客观、正确的分析。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最大功效的发挥其价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时充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论调,这种论调是不合实际的,完全是主观的、片面的、机械的,毛泽东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中日两中的实际情况,“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说毫无根据纯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

4、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以科学实践为特征的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方面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日本终将亡、中国必然胜利的结论。正是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对中日战争进行调查分析,才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战争胜利的信心。二、 对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人类社会是过程的集合体,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毛泽东同志正是对社会发展过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坚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他

5、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已外于退步的时代,处于法西斯阵营大崩溃的前夜,由于内外不可克服的矛盾,发动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走上最终失败的道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进步,表现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先进的阶级也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新事物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是鉴于此,毛泽东自信地指出:“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中国虽弱,“但是在同时,它又外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实现解放的条

6、件,基本是中国的进步”这便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的伟大运用。三、 坚持矛盾分析方法首先,抓住基本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可以说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客观事物或过程的性质是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要抓住基本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在分析中日战争的矛盾时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因此,中日双主有如个几个对立的特点,就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也就是中日战争的“特殊本质”。在论持久战在“问题的提起”后,就

7、提出“问题的根据”,并且将上述这些“基本因素”,“基本特点”作为根据,一开始就抓住了中日战争的本质,中日战争虽然分为若干阶段,但是这些基本特点却“贯彻于双方一切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论持久战抓住了这些基本特点,便把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连贯起来,从而正确预见了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其次,全面分析矛盾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防止片面性。在抓住基本矛盾的同时,也要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矛盾。论持久战就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了中日双主,从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肯定了日本,但是也看到了其短处:帝国主义的野蛮性和落后性,以及失道寡助等。同样对中国,虽然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上不

8、如日本,但是中国是进步的,地大、人多、兵多,得道多助。毛泽东通过全面分析矛盾的两方面,做到了一分为二看问题。第三、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既要看到矛盾的转化又要看到矛盾转化的条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亡国论”把变化的、发展的同一性看作是不凝固的僵死不变的同一性,将一切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在他们看来,中日双方强弱形势是固定不变的,日本强则永远强,中国弱则永远弱,因此会亡国。“速胜论”则走到另一极端,将同一性看作是抽象的、主观想象的东西,否认矛盾转化需要一个条件,离开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去追求战争的速胜。毛泽东则深刻的认识到矛盾双方

9、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为现在中国虽在弱,但是只要坚持持久作战,就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四、 对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发展史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吸收人类先进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从方法论的角度把认识论运用于战争,强调人的认识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在驳斥“唯武器论”时说:“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要分胜负,还需加上主观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

10、,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会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毛泽东有着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都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还进一步指出“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兵民是胜利之本”,只

11、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正因为我们争取到了广大民众,才壮大了革命的队伍,也只有万众一心,才有力量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从此也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五、 社会系统分析方法的运用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同时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面、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社会整体。既然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那么分析问题

12、要想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就必须把握好整个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式时便把社会看成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对日本社会和中国社会从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对比。毛泽东具体指出“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正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系统有机体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得出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这一准确的结论。总之,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预见,实现科学决策和成功领导的光辉范例,其志中也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方法,也为抗日战争夺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以用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将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